星期二, 9月 10, 2019
曲中自有雲遮月
曲中自有雲遮月-- 容乃公
京劇唱腔學余叔岩的人都聽說過余派有雲遮月說法. 這個美辭背後其實有這門藝
術見不得人的地方. 據余岳父陳彥衡說京劇大王譚鑫培倒倉 (變嗓 )後,唱武生
,後來兼唱老生,由於抽大煙,嗓音起了變化,內行稱為雲遮月,又叫煙嗓子,
譚派老生如王又宸,他是老譚的女婿,本來不抽菸,因為學譚派而抽菸,還有余
叔岩也是煙嗓子。
雲遮月的嗓子初出台並不亮,可是愈唱愈亮,如同月亮被雲遮住,逐漸出岫,所
以叫雲遮月。過去名派老生余叔岩,譚富英,馬連良都是煙槍.
說起雲遮月, 這個意象總令我想到白居易的琵琶行裡那位抱著半遮面的女人.
此詩作於元和十一年秋,時作者貶江州。
聽說樂天去世,宣宗作詩以弔之,詩云:「童子解吟長恨曲, 胡兒能唱琵琶篇。
」可知《琵琶行》在當時己流播中外。
瑟琵女無名無姓, 是個被老公半遺棄的歌妓. 讀這詩, 乃公就想再提提我曾
說過張繼楓橋夜泊是清晨一票人喝夠了, 在靠岸聽晨鐘, 這個夜半未必是半夜,
據陳寅恪說, 唐人有送客習俗, 都是喝到清晨, 白居易詩的重開宴可以証明, 當
時天也快光了, 才展開接歌妓聽曲的事. 在另一首陽關三疊詩, 更可証明, 詩中
渭城朝雨浥輕塵說的更是送客是一票人喝一晚, 待天亮時, 送客.
移船相見時,歌女有個動作,即半遮面的動作,乃公看了很多唐人彈琵琶的圖,好像
沒有把樂器放在臉上當遮面的. 或許被接到白居易的船, 是否有艄公幫手 (否則
如何把持身段. 將樂器把在臉上當一種遮羞未必合體統也不實際. 最主要, 中國
人古來有非常流行又刻板的遮面傳統.
清‧孔尚任《桃花扇‧寄扇》:詩:「便面團圞字點鴉,天風吹墮委塵沙。」
「便面是宋代婦女比較講究戴花冠與佩飾. 花冠初見於唐, 因採用絹花, 所
以可同時把桃、杏、荷、菊、梅合插一冠上, 稱為 " 一年景 ".
這是宋時年節之日的應時飾品. 宋代婦女還喜用一種蓋頭巾, 方 5 尺左右, 以
皂羅製成. 初為女子出門時遮面用, 後以紅色紗羅蒙面, 作為成婚之日新娘必須
穿戴的首服, 這個習慣一直延續到近代。
「便面」是中國古扇的通稱,又是某種古扇的專稱。隨便上網查詢,都可以下載如下資
便面:古代用以遮面的扇狀物。《漢書‧張敞傳》:「然敞無威儀,時罷朝會,過走
馬章臺街,使御吏驅,自以便面拊馬。」 顏師古註:「便面,所以障面,蓋扇之類也。
不欲見人,以此自障面則得其便,故曰便面,亦曰屏面。今之沙門所持竹扇,上袤平
而下圜,即古之便面也。」後稱團扇、折扇為便面。 宋‧楊萬里 《誠齋荊溪集序》:「自
此,每過午,吏散庭空,即攜一便面,步後園,登古城。」
就是沒聽過拿琵琶來當「便面」拿來遮羞用.
乃公猜想, 從來沒人去提出另一可能, 那時琵琶可分很多類型. 其一是名為半遮
面的樂器.
最近讀到涼州 (蘭州 )學者牛隴菲寫的胡人半解彈琵琶——秦漢隋唐間琵琶的邅
遞. 這篇驚動文壇的學術論文把琵琶的生平談得精闢, 而又有新看法:
引牛教授說:
=======================================================================
胡人半解彈琵琶」的新解
因有如此這般的認識,唐代詩人關於琵琶的描寫,也有許多現代人不易理解的地
方。
岑參《涼州館中與諸判官夜集》便是如此。
彎彎月出掛城頭, 城頭月出照涼州。
涼州七里十萬家, 胡人半解彈琵琶。
琵琶一曲腸堪斷, 風蕭蕭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 故人別來三五春。
花門樓前見秋草, 豈能貧賤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幾回, 鬥酒相逢須醉倒。
這是唐朝的故事。全詩是寫實:地點在涼州(今甘肅武威),時間是夜裡,場景
是同僚宴飲。
按照中國古詩節律,其中「涼州七里十萬家,胡人半解彈琵琶」的正常讀法應該
是:「涼州-七里-十萬家,胡人-半解-彈琵琶」。
這樣讀來,它的意思就是:涼州城七里見方,大約有十萬戶居民,其中的胡人,只
能一知半解地演奏琵琶。
不過,這樣的意思,就和認為「琵琶是西域外來樂器」的所謂常識相反。
按照所謂常識,琵琶是西域外來樂器,來自西域的胡人,怎麼反而只能一知半解
?
於是,有一些人,就發明了一種非正常讀法:「涼州-七里-十萬家,胡人半-解彈
琵琶」。
這樣讀來,它的意思就變成:涼州城七里見方,大約有十萬戶居民,胡人一半都
會彈琵琶。
這樣的讀法和意思,倒是符合了「琵琶從西域傳入中國」的所謂常識。
不過,這樣的解釋,就產生了一個算術問題:「胡人半」是針對什麼而言?難道
是針對「十萬家」而言?否則,「胡人半」和「十萬家」又有什麼關係?
難道涼州城裡只有胡人沒有漢人?
雖說胡人能歌善舞,難道五萬家胡人男女老幼都會彈琵琶?
如何化解這個矛盾?
於是,有一種新的思路:
也許,這裡所說琵琶,並不是西域外來樂器,反而是中原本土樂器。所以,在漢
魏文明保守之地的涼州,對這種中原本土琵琶,西域來的胡人只能一知半解。
=====================================================================================
乃公讀詩一向講究詩人會刻意在詩中把時空故意掩蓋的雲遮月手法.
彎彎月出掛城頭, 城頭月出照涼州。
涼州七里十萬家, 胡人半解彈琵琶。
琵琶一曲腸堪斷, 風蕭蕭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 故人別來三五春。
花門樓前見秋草, 豈能貧賤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幾回, 鬥酒相逢須醉倒。
寫這詩的岑參(718 年?- 769 年?)死後兩年,
白居易(772 年- 846 年)才出生. 或許這涼州詩 (一向被人稱為唐人第一詩,
與涼州詞並稱于世 )對白居易有影響. 這詩說的和琵琶行有易曲同工之妙, 都談
到天涯淪落人.最主要乃公在這詩讀出了太多千古之謎:
先說時間. 彎彎月出掛城頭,城頭月出照涼州。就是一個半遮面意象 -- 半個月
, 而且是越過城頭之月, 並非通亮, 而接是風蕭蕭之昏夜. 這時聽到琵琶自是淒
涼無比.
乃公猜想花門樓應該是風月場, 當時作者地方父母官,
在宴會場和涼州館中與諸判官夜集喝酒. 他的情懷後來可能被白居易會去寫琵琶
行了.
二詩最令我有感是我說的雲遮月情懷,而且是琵琶這個樂器的情懷.
詩說涼州七里十萬家. 這個十萬是被吹澎出來的, 與李白的踏歌行的十里萬家皆
為比喻. 唐代長安胡人號稱五十萬, 但這數字也待考, 因為其中多為流動人口.
七里之城, 胡人或可能有十萬家人. 唐代胡人很多被稱為胡人的, 全都是現在和
美國人吵架的 iranians, 那時他們被稱為粟特人. 這個民族愛錢, 會做生意,
常拐騙漢族女人. 安祿山那個拿唐朝國標把楊貴妃妃搞到手的, 當然他的琵琶手
藝自是不差, 不過起馬他不會彈所謂涼州半解曲,
牛教授提到段和尚技壓康崑崙的故事。
《太平廣記》卷一零零八載:
先有段和尚善琵琶,自製《西梁(涼)州》,崑崙求之不與。至是以樂之半贈之,
乃傳焉。(出《幽閒鼓吹》)
這段文字,大意是說:從西域康國來的胡人琵琶高手康崑崙,想跟中原琵琶高手
段和尚學習他創作的《西涼州》。起初段和尚不想教他,到後來拗他不過,只好
教他一半。後世通過康崑崙傳下來的《西涼州》,不過是原曲的一半而已。
這個粟特人可能也會拿可以被稱為半解琵琶曲拿胡弄騙錢, 他說, 琵琶有半解的
曲子 (給未來學者提供重要線索 )-- 就像當年稽康把古琴廣陵散十八段給了學
生, 實則四十五段道理相同.反正古來.有心人去聽,總會聽來有雲遮月之感.
乃公相信在那時涼州無論胡漢都有琵琶這樂器和手藝, 或許胡漢琵琶有不同之處
. 只不過這首詩是專講聽曲情懷, 作者沒必要去給胡人對漢人琵琶能力說三道四
. 顯然, 把半解說成一知半解是沒道理的. 這準則可同用在胡人和漢人的琵琶.
不過, 這個半解如何解? 乃公以為可能那時就真的有一種樂器名為半解琵琶.
是用一種當不講技術的當時己經不太流行的, 不用《撥》而用手彈的新法, 表示
胡人彈琵琶相當一般.
至于唐宣宗說的童子解吟長恨曲, 胡兒能唱琵琶篇, 應和樂器無關. 可能就是當
年的流行曲吧.
陶彩繪持琵琶女俑,唐,高34厘米,寬7.8厘米。
女俑梳雙螺髻,內穿襦衫,外披帔帛,下著及地長裙。站立,手持曲項琵琶
演奏。
琵琶從西域傳來,其演奏技巧歷經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不斷普及、發展與提
高,到了唐代達到頂峰。從廣義上說,唐代琵琶大致分為四類:第一類為秦漢子
,或稱阮咸。日本正倉院所藏唐代的阮咸,為紫檀木質,外施螺鈿,紋飾精美,
圓體修頸,四弦四軫,多柱,可視為典型代表。第二類為曲頸琵琶。頸短曲,轉
折成直角或鈍角,近似瓢形,多為四弦四軫。第三類為五弦琵琶,也即古籍中所
稱的五弦。其音箱形狀基本與曲頸琵琶相同,只是稍小於曲頸琵琶,五弦五軫。
第四類介於秦漢子與曲頸琵琶之間,形體在圓與橢圓之間,音箱較大,頭部微向
內卷收,四弦四軫。琵琶演奏多用撥,初唐時樂工裴神符開始以手彈,深得唐太
宗喜歡,這種演奏方法被稱為『0706』琵琶。從現有的文獻、文物資料分析,手
彈琵琶始自唐初,它是對傳統演奏方式的一種改進。這種演奏方式在當時並不普
遍,只有技藝高的人才能掌握這種技巧,一般樂工仍沿襲傳統,這就是多見撥而
少見手彈的緣故。唐代產生了一大批名揚天下的琵琶演奏家,如曹妙達、曹善才
、曹綱、康崑崙、段善本等,他們多來自粟特地區的曹國、康國等地(今中亞地
區),唐代詩人岑參「涼州七里十萬家,胡人半解彈琵琶」之句生動地描寫出「
胡人」對琵琶的喜愛,由此也可見外族文化對唐朝文化影響之深刻。
此俑手中未見拿撥的痕跡,當採用手彈之法,可見其技藝高超。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