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9月 29, 2019
談祖國
談祖國 容乃公
祖國這個辭是一個發明.
祖國一詞在近現代中文中存在兩種不同的含義,一方面可以指「祖先以來所居之地」,也就是祖籍國,另一方面可以指國籍所在的國家,也就是國籍國。當兩者不同時,稱
前一個國家為祖國可能會引發爭議。
東晉時期,釋道安所著《西域志》中已有「羅衛國東四百里至波麗越國,波麗越國即佛外祖國也」的記載, 被認為是漢語中最早出現「祖國」一詞。《明史‧西域傳》中有
「默德那,回回祖國也,地近天方」清代魏源《聖武記》卷六有「巴社者,回回祖國。」
乃公查過,祖國除了被拿來稱為胡人的國度,一直沒有被用過.
說起釋道安為何發明『祖國』. 從典故來看, 當時正是五胡亂華時, 他是一個深信佛教的胡人和漢人同時景仰的人物.
在襄陽有個大學問家 -- 習大大的祖先, 叫習鑿齒的人,聽說道安的大名,曾寫信給道安表示稱讚. 道安還是崇尚佛法的符堅南的目的物. 當時釋道安用的祖國一辭, 明白
指的是胡人, 而不是用在漢人身上. 漢人自古沒有祖國的說法 . 道安說佛外祖國, 可能有宗教信仰歸依的意思. 祖國可能說的是胡人們的國度.
祖國是近代才被拿來當做國家的等同語.這是愛國主義的發明.
清秋瑾《柬某君》詩:「頭顱肯使閒中老,祖國寧甘劫後灰?」她那時為的是反清復明. 民國尚未成立. 後來, 愛國主義與新文化會合, 祖國才被新成立的政權或革命者用
來當做愛國教育的用語.
田漢《麗人行》第十七場:「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祖國。」巴金《楊林同志》:「我應當把這些年輕戰士的事跡多向祖國報導。」
目前, 海外華人說到祖國, 並不等同國家歸屬, 多半是指文化認同, 這點和中國大陸內地含意仍有差別.
也許有一天,祖國這個字在中華文化大統時不會再被用了.
星期四, 9月 26, 2019
神靈和魔術——台灣政治的二個法寶
神靈和魔術——台灣政治的二個法寶 容乃公
乃公過寫過一本 1000 多頁的易經原理:
我主要說明古時候易經有一個很重要的用途就宗族建廟時占卜問神,中國在商朝在開始已經有家廟了, 就是祭拜祖先,過程會牽涉到祖先的靈,其中最需要注意的是擺錯了祖先神位,
導致者祖先的靈跑到別的地方去了, 或怪神進駐。
比如中孚卦有一個很重要的卦象,就是因為日月暈光之作用,而會有錯象。在祭神是即是錯把別家之神擺在自家廟中祭拜。在古時,為了避開血緣、宗族之錯象,而有中孚卦來說明。
在風水上即所謂偏針,這會造成類別分不清的現象。有時這種顛錯也會以雙生的方式出現,這就是中孚九五有孚攣如的情形。神靈會有多胞, 多胎, 所以以後即有分身做法.
分身不打緊.這個信仰最忌的是一個廟或神被假的神接替了.所以神也有真,也有假.
基督教的聖經也常常說到撒旦會假冒神來混淆人心
占卜的做用就是要把冒牌的神辨出來.辨字在孔子繫辭有很多說明.
不但真神會給人托夢,有時托夢的神也有假的.
最近台灣的政壇充滿著一股陰邪之氣,要怎麼樣看什麼是陰邪呢? 很簡單: 就是辦事情的人不照常理,不走正道, 不守規矩.
聽說郭台銘出來選是因為媽祖托夢,媽祖告知他一定會當選, 所以無論如何冒著違規不走正道的方法堅持自己要選, 因為他相信媽祖. 聽說王金平也是因為回到自己的家鄉祖廟告訴他
說他一定會當選總統,他因而千方百計一定要來競選,如果用邏輯來說,郭台銘的神跟王金平的神其中有一個一定是假的: 因為總統只有一個人能當選,那麼另一個神就不靠譜了。台
灣的政治走向這一條路有一點讓我覺得很不安。這麼有經驗的政治人物和商人突然間好像吃錯藥,眼睛直瞪前方,看若理直氣狀,而一路說法變來變去,不顧左右,我真的擔心他們兩
個是否被怪邪迷惑了。
另外一件事就是魔術,在佛教東傳時,很多佛教的大師為了要宣揚佛教常用魔術變戲法達到傳法目的。這個因為一般的人的智慧是很低,必須要用魔術才能讓他們走正道。魔術常也會
被政治人物拿來忽悠無知選民。蔡英文論文至今, 包括她的說明會, 都令人感到無所適從, 其過程太多狐疑. 最近看到蔡英文總統府裡頭翻博士論文一段。這場景令我想起的很像好萊
塢電影, 或劉謙的魔術.
工作人員帶著白手套小心翼翼取出寶盒, 然後脫掉手套拿出一些據她自白是在自家翻箱倒櫃才挖出來的法學博士論文原稿. 過程多變, 而真假不分, 演的是法櫃奇緣, 或達文西秘碼?
台灣為何政治人物都愛走廟, 人人拿香, 人人拜廟, 但大家可能沒注意, 台灣的神有太多分身, 也有太多冒牌的, 走廟拜神不足, 還大搞法櫃奇緣. 說這個國家正常, 我不信.
星期六, 9月 14, 2019
我把樹葉都染『紅』--『西風的話』談藝術歌曲的政治意含
我把樹葉都染『紅』--『西風的話』談藝術歌曲的政治意含 容乃公
今天一位在溫哥華的朋友發來一首西風的話, 告訴我楓葉國開始變紅了. 直到現在, 西風的話都是兩岸小學生音樂課本教材, 不過在台灣, 很少人注意到這首歌和很多所謂
藝術歌曲都曾是共產黨早年革命時的重要音樂材料. 在台灣開始白色恐怖之前, 很多老師都自個兒在學校教唱『義勇軍進行曲』, 『你是苦難中國的太陽』, 甚至連解放軍
唱的『李大娘賣雞蛋』都有人教. 很多教這種歌的教師後來都不見了.
說西風的話是一首紅色歌曲, 可能把這歌唱成台灣校園名歌的潘越雲都不會同意 -- 就幾句話這麼簡單:
去年我回去,
你們剛穿新棉袍。
今年我來看你們,
你們變胖又變高。
你們可記得,
池裡荷花變蓮蓬?
花少不愁沒顏色,
我把樹葉都染紅。
這首歌也是浙教版的老教材六年級上冊第 6 課的一首,現已成為江蘇四年級音樂教科書裡的一首。
也一直是台灣小學音樂教材選曲.
所謂藝術歌曲,其實是一種發明.主要人物不能不提就是寫這曲子的黃自.
藝術歌曲則是在音樂課本上讓大家熟悉。像長城謠、紅豆詞、花非花、踏雪尋梅就是大家很熟悉的「西風的話」。在介紹上海派歌曲的時候,就已經說明,在那個時代有兩
派歌曲形式,像長城謠、紅豆詞、花非花、踏雪尋梅... 等,只要作曲者為黃自、劉雪庵、陳田鶴等人所做,十之八九都是被歸類為藝術歌曲。而黃自則是藝術歌曲的領導
者,所以就先從「西風的話」來介紹。過去,因國共不兩立,很少人知道「西風的話」的作曲者是廖輔叔。
廖輔叔(1907—2002)生於廣東省惠州書香門第,從小跟父親學文學和史學。1922年入廣州英文專科學校,1926年轉入有進步傾向的法官學校,在其兄青主(
原名廖尚果,法學博士、作曲家、美學家)影響下參加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革命。1927 年在蔣介石「四一二」政變時因參加共青團被學校除名. 後來他直接參加
倒蔣的廣州革命.
廖輔叔和黃自都是留德的.
藝術性極高的歌曲形式。中國 20 世紀上半葉藝術歌曲創作,是將德國、奧地利等西方藝術歌曲的創作技法,融入中國音樂傳統中民族色彩的歌曲形式。舒伯特是西方藝術
歌曲的代表人物和典範.
乃公相信作曲者廖輔叔也曾受到舒伯特影響. 他的西風的話歌詞, 其中心思想有強烈政治意味, 尤其最後一句
我把樹葉都染『紅』 -- 這說法加諸幾句歌辭可能有點附會. 但其背後仍有令人尋味之處.
近年來,有一些學者在《冬之旅》中聽到了弦外之音。在像「遠遠近近的一棵棵樹上,儘是褪去綠色的樹葉」這樣的詞句中,他們聽出了詩人對於當時時局的諷喻。而在像
「狗在吠叫,鏈條嘎嘎作響」這樣的詞句中,他們也聽出了這份意思。所以,他們覺得所謂「冬天」指的是梅特涅體系下政治的嚴冬。1822 年,萊比錫的文學雜誌《烏剌
尼亞》以及威廉‧米勒的作品都被奧地利當局封禁。舒伯特與當時的一些反對派人士過從甚密,並在用自己的才華為這些力量呼喊。他曾在 1826 年從當局對於持不同政見
者俱樂部的一次突襲中僥倖逃出。音樂家阿希姆‧格雷斯曾就隱喻時局的詞句做過詳細的解讀。而哈佛大學的音樂學專家萊因霍爾德‧布林克曼從詩句中解讀出另一層意思
。他認為《冬之旅》是在暗諷在權力與條約橫行的時代,當局推行的反動的「神聖藝術」。
黃自和廖叔輔不可能不注意到這部份政治意含.
星期四, 9月 12, 2019
中秋雜談
中秋雜談 容乃公
上回乃公寫曲中自有雲遮月一文, 談到京劇唱腔. 近代文化紅人張伯駒也曾談過 , 不過他沒說到抽大煙, 而郤和中秋節有關. 事情是這樣的.
據張伯駒『紅毹紀詩注選』,真正起頭雲遮月的,是賈洪林.有詩曰:
到處於今皆馬派,不曾聽過賈洪林。
原賈洪林是譚鑫培之裡子老生,譚必須其陪唱,始相得益彰。賈嗓音時啞時亮,如微雲遮月,唱法時斷時續,比詩人之吟,極饒韻味,馬連良想要學, 居然也學不來. 這說法顛覆了乃
公原先說的.
照張伯駒說,雲遮月唱腔和中秋節有關:
兩種解釋,一種是聲樂名詞,一種是中秋節。作為聲樂名詞的說法是越唱越亮或嗓音有沙音,但是有味兒;再說中秋節,它是人們最喜歡的節日,有一種民間的說法叫八月十五雲遮月
。八月十五正好是稻子成熟的季節,所以很可能中秋節就是 " 秋 報 " 的遺俗。
張伯駒和余叔岩常一起玩, 是玩票, 但文武崑亂都行, 學問更不用說. 沒聽說過他抽大煙, 不過張伯駒頭妻李月娥因為無種無聊、無奈、孤獨、學會了抽大煙,以尋求刺激,打發每日
難挨的時光。抽大煙的惡習,既損害了她的身體,早死了. 可能張是為了隱晦而用中秋節來轉移唱戲抽煙的惡習.
通常人們以為中秋節從唐朝即始. 不過自古以來, 月亮對人生生活非常重要.
古代祭月的禮俗由來甚久,《周禮‧典瑞》說:「圭璧以祀日月星辰。」唐孔穎達正義說:「祭日月謂若春分朝日,秋分夕月。」《禮記‧祭義》說:「祭日於壇,祭月於坎。」其正
義說「祭月於壇,謂春分也;祭月於坎,調秋分也。
不過秋分並不一定會在中秋節.
從天文學的角度說,中秋節是太陽經過秋分點時與之最接近的一個滿月日,其時秋高氣爽,天清雲淡,圓月皎潔,民間把秋分日祭月改至八月十五是很有道理的。《晉書》說;「謝尚
鎮牛渚,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會袁宏於別舫諷詠,聲韻清朗,詞意藻拔,尚即逆宏舟,吐華達旦。」這說明漢晉之際便有八月十五觀江潮或泛舟游江的風俗了 -- 只是當時以游
江為主。但中秋節這名目, 至少到唐朝才有. 漢枚乘《七發》說:「客日:『將以八月之望,與諸侯遠方交遊兄弟,並往觀濤於廣陵之曲江。」成了中秋的節日風俗,雖然我們還不能
準確地考證出中秋節起源的年代,但我們可以有把握地說。在盛唐時人們已經開始過中秋了,因為在這一時期出現了大量的吟詠中秋的詩歌。至于玉兔傳說, 戰國即開始出現, 見諸楚
辭天問.
傳統節日元宵七夕都可稱為情人節. 唯獨中秋不與焉, 民間故事說中秋怕犯太陰星, 比如小兒不可用手指月. 陰陽河李桂蓮張春生在中秋談情犯了太陰, 最後不好下場.
紅樓夢寫第七十六回, 湘雲說:寒塘渡鶴影。黛玉接了句:冷月葬花魂。
冷月葬花魂」的意思,就是在淒清的中秋夜,湖面上倒映著中秋月,花魂一步一步地沉下去了。這就是犯太陰. 她是死在中秋的. 牡丹亭的杜麗娘在中秋之夜死後,直至次年夏天還魂
.
說起這兩人,或有同命相照之處.
「元妃省親時點了四出戲,其中《牡丹亭》的《鬧殤》一折很有門道。」脂硯齋在這裡批語:伏黛玉之死。「人到中秋不自由,奴命不
中孤月照,殘生今夜雨中休,恨匆匆,萍蹤浪影,風剪了玉芙蓉。」
將一生的生和死同結在中秋的莫過近世作家張氏愛玲. 張愛玲生在酉月, 即中秋節日. 而她也死在中秋.
她曾寫過:
「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還沒完——完不了。」
這是最不可思議的事——年輕時的張,怎能寫出這樣蒼涼的句子?
如今更盡漏殘,她自己的故事,也還沒有完。
有人說她「是和月亮共進退的人」。
不錯,這也算是讖語吧。她是在中秋節後第四天來到這世上的。
上回乃公寫曲中自有雲遮月一文, 談到京劇唱腔. 近代文化紅人張伯駒也曾談過 , 不過他沒說到抽大煙, 而郤和中秋節有關. 事情是這樣的.
據張伯駒『紅毹紀詩注選』,真正起頭雲遮月的,是賈洪林.有詩曰:
到處於今皆馬派,不曾聽過賈洪林。
原賈洪林是譚鑫培之裡子老生,譚必須其陪唱,始相得益彰。賈嗓音時啞時亮,如微雲遮月,唱法時斷時續,比詩人之吟,極饒韻味,馬連良想要學, 居然也學不來. 這說法顛覆了乃
公原先說的.
照張伯駒說,雲遮月唱腔和中秋節有關:
兩種解釋,一種是聲樂名詞,一種是中秋節。作為聲樂名詞的說法是越唱越亮或嗓音有沙音,但是有味兒;再說中秋節,它是人們最喜歡的節日,有一種民間的說法叫八月十五雲遮月
。八月十五正好是稻子成熟的季節,所以很可能中秋節就是 " 秋 報 " 的遺俗。
張伯駒和余叔岩常一起玩, 是玩票, 但文武崑亂都行, 學問更不用說. 沒聽說過他抽大煙, 不過張伯駒頭妻李月娥因為無種無聊、無奈、孤獨、學會了抽大煙,以尋求刺激,打發每日
難挨的時光。抽大煙的惡習,既損害了她的身體,早死了. 可能張是為了隱晦而用中秋節來轉移唱戲抽煙的惡習.
通常人們以為中秋節從唐朝即始. 不過自古以來, 月亮對人生生活非常重要.
古代祭月的禮俗由來甚久,《周禮‧典瑞》說:「圭璧以祀日月星辰。」唐孔穎達正義說:「祭日月謂若春分朝日,秋分夕月。」《禮記‧祭義》說:「祭日於壇,祭月於坎。」其正
義說「祭月於壇,謂春分也;祭月於坎,調秋分也。
不過秋分並不一定會在中秋節.
從天文學的角度說,中秋節是太陽經過秋分點時與之最接近的一個滿月日,其時秋高氣爽,天清雲淡,圓月皎潔,民間把秋分日祭月改至八月十五是很有道理的。《晉書》說;「謝尚
鎮牛渚,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會袁宏於別舫諷詠,聲韻清朗,詞意藻拔,尚即逆宏舟,吐華達旦。」這說明漢晉之際便有八月十五觀江潮或泛舟游江的風俗了 -- 只是當時以游
江為主。但中秋節這名目, 至少到唐朝才有. 漢枚乘《七發》說:「客日:『將以八月之望,與諸侯遠方交遊兄弟,並往觀濤於廣陵之曲江。」成了中秋的節日風俗,雖然我們還不能
準確地考證出中秋節起源的年代,但我們可以有把握地說。在盛唐時人們已經開始過中秋了,因為在這一時期出現了大量的吟詠中秋的詩歌。至于玉兔傳說, 戰國即開始出現, 見諸楚
辭天問.
傳統節日元宵七夕都可稱為情人節. 唯獨中秋不與焉, 民間故事說中秋怕犯太陰星, 比如小兒不可用手指月. 陰陽河李桂蓮張春生在中秋談情犯了太陰, 最後不好下場.
紅樓夢寫第七十六回, 湘雲說:寒塘渡鶴影。黛玉接了句:冷月葬花魂。
冷月葬花魂」的意思,就是在淒清的中秋夜,湖面上倒映著中秋月,花魂一步一步地沉下去了。這就是犯太陰. 她是死在中秋的. 牡丹亭的杜麗娘在中秋之夜死後,直至次年夏天還魂
.
說起這兩人,或有同命相照之處.
「元妃省親時點了四出戲,其中《牡丹亭》的《鬧殤》一折很有門道。」脂硯齋在這裡批語:伏黛玉之死。「人到中秋不自由,奴命不
中孤月照,殘生今夜雨中休,恨匆匆,萍蹤浪影,風剪了玉芙蓉。」
將一生的生和死同結在中秋的莫過近世作家張氏愛玲. 張愛玲生在酉月, 即中秋節日. 而她也死在中秋.
她曾寫過:
「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還沒完——完不了。」
這是最不可思議的事——年輕時的張,怎能寫出這樣蒼涼的句子?
如今更盡漏殘,她自己的故事,也還沒有完。
有人說她「是和月亮共進退的人」。
不錯,這也算是讖語吧。她是在中秋節後第四天來到這世上的。
星期二, 9月 10, 2019
曲中自有雲遮月
曲中自有雲遮月-- 容乃公
京劇唱腔學余叔岩的人都聽說過余派有雲遮月說法. 這個美辭背後其實有這門藝
術見不得人的地方. 據余岳父陳彥衡說京劇大王譚鑫培倒倉 (變嗓 )後,唱武生
,後來兼唱老生,由於抽大煙,嗓音起了變化,內行稱為雲遮月,又叫煙嗓子,
譚派老生如王又宸,他是老譚的女婿,本來不抽菸,因為學譚派而抽菸,還有余
叔岩也是煙嗓子。
雲遮月的嗓子初出台並不亮,可是愈唱愈亮,如同月亮被雲遮住,逐漸出岫,所
以叫雲遮月。過去名派老生余叔岩,譚富英,馬連良都是煙槍.
說起雲遮月, 這個意象總令我想到白居易的琵琶行裡那位抱著半遮面的女人.
此詩作於元和十一年秋,時作者貶江州。
聽說樂天去世,宣宗作詩以弔之,詩云:「童子解吟長恨曲, 胡兒能唱琵琶篇。
」可知《琵琶行》在當時己流播中外。
瑟琵女無名無姓, 是個被老公半遺棄的歌妓. 讀這詩, 乃公就想再提提我曾
說過張繼楓橋夜泊是清晨一票人喝夠了, 在靠岸聽晨鐘, 這個夜半未必是半夜,
據陳寅恪說, 唐人有送客習俗, 都是喝到清晨, 白居易詩的重開宴可以証明, 當
時天也快光了, 才展開接歌妓聽曲的事. 在另一首陽關三疊詩, 更可証明, 詩中
渭城朝雨浥輕塵說的更是送客是一票人喝一晚, 待天亮時, 送客.
移船相見時,歌女有個動作,即半遮面的動作,乃公看了很多唐人彈琵琶的圖,好像
沒有把樂器放在臉上當遮面的. 或許被接到白居易的船, 是否有艄公幫手 (否則
如何把持身段. 將樂器把在臉上當一種遮羞未必合體統也不實際. 最主要, 中國
人古來有非常流行又刻板的遮面傳統.
清‧孔尚任《桃花扇‧寄扇》:詩:「便面團圞字點鴉,天風吹墮委塵沙。」
「便面是宋代婦女比較講究戴花冠與佩飾. 花冠初見於唐, 因採用絹花, 所
以可同時把桃、杏、荷、菊、梅合插一冠上, 稱為 " 一年景 ".
這是宋時年節之日的應時飾品. 宋代婦女還喜用一種蓋頭巾, 方 5 尺左右, 以
皂羅製成. 初為女子出門時遮面用, 後以紅色紗羅蒙面, 作為成婚之日新娘必須
穿戴的首服, 這個習慣一直延續到近代。
「便面」是中國古扇的通稱,又是某種古扇的專稱。隨便上網查詢,都可以下載如下資
便面:古代用以遮面的扇狀物。《漢書‧張敞傳》:「然敞無威儀,時罷朝會,過走
馬章臺街,使御吏驅,自以便面拊馬。」 顏師古註:「便面,所以障面,蓋扇之類也。
不欲見人,以此自障面則得其便,故曰便面,亦曰屏面。今之沙門所持竹扇,上袤平
而下圜,即古之便面也。」後稱團扇、折扇為便面。 宋‧楊萬里 《誠齋荊溪集序》:「自
此,每過午,吏散庭空,即攜一便面,步後園,登古城。」
就是沒聽過拿琵琶來當「便面」拿來遮羞用.
乃公猜想, 從來沒人去提出另一可能, 那時琵琶可分很多類型. 其一是名為半遮
面的樂器.
最近讀到涼州 (蘭州 )學者牛隴菲寫的胡人半解彈琵琶——秦漢隋唐間琵琶的邅
遞. 這篇驚動文壇的學術論文把琵琶的生平談得精闢, 而又有新看法:
引牛教授說:
=======================================================================
胡人半解彈琵琶」的新解
因有如此這般的認識,唐代詩人關於琵琶的描寫,也有許多現代人不易理解的地
方。
岑參《涼州館中與諸判官夜集》便是如此。
彎彎月出掛城頭, 城頭月出照涼州。
涼州七里十萬家, 胡人半解彈琵琶。
琵琶一曲腸堪斷, 風蕭蕭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 故人別來三五春。
花門樓前見秋草, 豈能貧賤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幾回, 鬥酒相逢須醉倒。
這是唐朝的故事。全詩是寫實:地點在涼州(今甘肅武威),時間是夜裡,場景
是同僚宴飲。
按照中國古詩節律,其中「涼州七里十萬家,胡人半解彈琵琶」的正常讀法應該
是:「涼州-七里-十萬家,胡人-半解-彈琵琶」。
這樣讀來,它的意思就是:涼州城七里見方,大約有十萬戶居民,其中的胡人,只
能一知半解地演奏琵琶。
不過,這樣的意思,就和認為「琵琶是西域外來樂器」的所謂常識相反。
按照所謂常識,琵琶是西域外來樂器,來自西域的胡人,怎麼反而只能一知半解
?
於是,有一些人,就發明了一種非正常讀法:「涼州-七里-十萬家,胡人半-解彈
琵琶」。
這樣讀來,它的意思就變成:涼州城七里見方,大約有十萬戶居民,胡人一半都
會彈琵琶。
這樣的讀法和意思,倒是符合了「琵琶從西域傳入中國」的所謂常識。
不過,這樣的解釋,就產生了一個算術問題:「胡人半」是針對什麼而言?難道
是針對「十萬家」而言?否則,「胡人半」和「十萬家」又有什麼關係?
難道涼州城裡只有胡人沒有漢人?
雖說胡人能歌善舞,難道五萬家胡人男女老幼都會彈琵琶?
如何化解這個矛盾?
於是,有一種新的思路:
也許,這裡所說琵琶,並不是西域外來樂器,反而是中原本土樂器。所以,在漢
魏文明保守之地的涼州,對這種中原本土琵琶,西域來的胡人只能一知半解。
=====================================================================================
乃公讀詩一向講究詩人會刻意在詩中把時空故意掩蓋的雲遮月手法.
彎彎月出掛城頭, 城頭月出照涼州。
涼州七里十萬家, 胡人半解彈琵琶。
琵琶一曲腸堪斷, 風蕭蕭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 故人別來三五春。
花門樓前見秋草, 豈能貧賤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幾回, 鬥酒相逢須醉倒。
寫這詩的岑參(718 年?- 769 年?)死後兩年,
白居易(772 年- 846 年)才出生. 或許這涼州詩 (一向被人稱為唐人第一詩,
與涼州詞並稱于世 )對白居易有影響. 這詩說的和琵琶行有易曲同工之妙, 都談
到天涯淪落人.最主要乃公在這詩讀出了太多千古之謎:
先說時間. 彎彎月出掛城頭,城頭月出照涼州。就是一個半遮面意象 -- 半個月
, 而且是越過城頭之月, 並非通亮, 而接是風蕭蕭之昏夜. 這時聽到琵琶自是淒
涼無比.
乃公猜想花門樓應該是風月場, 當時作者地方父母官,
在宴會場和涼州館中與諸判官夜集喝酒. 他的情懷後來可能被白居易會去寫琵琶
行了.
二詩最令我有感是我說的雲遮月情懷,而且是琵琶這個樂器的情懷.
詩說涼州七里十萬家. 這個十萬是被吹澎出來的, 與李白的踏歌行的十里萬家皆
為比喻. 唐代長安胡人號稱五十萬, 但這數字也待考, 因為其中多為流動人口.
七里之城, 胡人或可能有十萬家人. 唐代胡人很多被稱為胡人的, 全都是現在和
美國人吵架的 iranians, 那時他們被稱為粟特人. 這個民族愛錢, 會做生意,
常拐騙漢族女人. 安祿山那個拿唐朝國標把楊貴妃妃搞到手的, 當然他的琵琶手
藝自是不差, 不過起馬他不會彈所謂涼州半解曲,
牛教授提到段和尚技壓康崑崙的故事。
《太平廣記》卷一零零八載:
先有段和尚善琵琶,自製《西梁(涼)州》,崑崙求之不與。至是以樂之半贈之,
乃傳焉。(出《幽閒鼓吹》)
這段文字,大意是說:從西域康國來的胡人琵琶高手康崑崙,想跟中原琵琶高手
段和尚學習他創作的《西涼州》。起初段和尚不想教他,到後來拗他不過,只好
教他一半。後世通過康崑崙傳下來的《西涼州》,不過是原曲的一半而已。
這個粟特人可能也會拿可以被稱為半解琵琶曲拿胡弄騙錢, 他說, 琵琶有半解的
曲子 (給未來學者提供重要線索 )-- 就像當年稽康把古琴廣陵散十八段給了學
生, 實則四十五段道理相同.反正古來.有心人去聽,總會聽來有雲遮月之感.
乃公相信在那時涼州無論胡漢都有琵琶這樂器和手藝, 或許胡漢琵琶有不同之處
. 只不過這首詩是專講聽曲情懷, 作者沒必要去給胡人對漢人琵琶能力說三道四
. 顯然, 把半解說成一知半解是沒道理的. 這準則可同用在胡人和漢人的琵琶.
不過, 這個半解如何解? 乃公以為可能那時就真的有一種樂器名為半解琵琶.
是用一種當不講技術的當時己經不太流行的, 不用《撥》而用手彈的新法, 表示
胡人彈琵琶相當一般.
至于唐宣宗說的童子解吟長恨曲, 胡兒能唱琵琶篇, 應和樂器無關. 可能就是當
年的流行曲吧.
陶彩繪持琵琶女俑,唐,高34厘米,寬7.8厘米。
女俑梳雙螺髻,內穿襦衫,外披帔帛,下著及地長裙。站立,手持曲項琵琶
演奏。
琵琶從西域傳來,其演奏技巧歷經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不斷普及、發展與提
高,到了唐代達到頂峰。從廣義上說,唐代琵琶大致分為四類:第一類為秦漢子
,或稱阮咸。日本正倉院所藏唐代的阮咸,為紫檀木質,外施螺鈿,紋飾精美,
圓體修頸,四弦四軫,多柱,可視為典型代表。第二類為曲頸琵琶。頸短曲,轉
折成直角或鈍角,近似瓢形,多為四弦四軫。第三類為五弦琵琶,也即古籍中所
稱的五弦。其音箱形狀基本與曲頸琵琶相同,只是稍小於曲頸琵琶,五弦五軫。
第四類介於秦漢子與曲頸琵琶之間,形體在圓與橢圓之間,音箱較大,頭部微向
內卷收,四弦四軫。琵琶演奏多用撥,初唐時樂工裴神符開始以手彈,深得唐太
宗喜歡,這種演奏方法被稱為『0706』琵琶。從現有的文獻、文物資料分析,手
彈琵琶始自唐初,它是對傳統演奏方式的一種改進。這種演奏方式在當時並不普
遍,只有技藝高的人才能掌握這種技巧,一般樂工仍沿襲傳統,這就是多見撥而
少見手彈的緣故。唐代產生了一大批名揚天下的琵琶演奏家,如曹妙達、曹善才
、曹綱、康崑崙、段善本等,他們多來自粟特地區的曹國、康國等地(今中亞地
區),唐代詩人岑參「涼州七里十萬家,胡人半解彈琵琶」之句生動地描寫出「
胡人」對琵琶的喜愛,由此也可見外族文化對唐朝文化影響之深刻。
此俑手中未見拿撥的痕跡,當採用手彈之法,可見其技藝高超。
星期五, 9月 06, 2019
水的功力:從李小龍名言Be Water談起
水的功力:從李小龍名言Be Water談起 容乃公
李小龍成功在乎一個哲學 -- 他把功夫放在一個生命若水的看法, 這是老子哲學
上善若水, 基本上它就是道家的思想, 但發生在他生命中, 其實水是他的大忌.
這話如何說起?
若以功夫而言, 或許他把握中國人以柔制剛, 以無形制有形, 有其道理. 不過有
時剛也可以制柔, 土也可以克水, 這個變化並不簡單. 他或許功夫成就令名, 但
他的人生可能問題很多, 比如, 中國人功夫和醫術是互通的, 而且功夫也有五行
的差別. 反正, 他一生最不該去談太多 Be Water. 水成就了他, 但他可能也被
水克死.
一為什麼李小龍那麼早就過世了呢?
李小龍生於庚辰年、丁亥月、甲子日、戊辰時,八字命主是「甲木」,甲木生在
亥用, 地支子辰合水, 增加了水氣.
八字理論水能生木,但水多木漂,或淹死. 他的八字五行全然無火, 木不能生火
, 行運又遇水時, 就無路逃生.
若他曾問道與乃公,我會說,他一生最要學的是逃生,而不是坐地纏鬥.
李小龍常常有頭痛、暈眩的毛病,過世前幾年還常突然的暈倒,其實八字命造早
看出端倪 -- 八字水生木, 生之太過, 即為禍患. 而水為木之印星, 生反為害.
若印多, 最怕是一直無法走出來.
現在香港年輕人採用李小龍 be water 戰法. 這個兵法其實過去毛澤東用的最拿
手, 人人都曉, 不用我說. 不過拿香港社會運動, 年輕人沒有太多中國文化的教
養, 能否對付得了港警, 有待明眼人去判斷. 乃公以為他們要多理解水的長短,
方可長期奏效.
從五行看, 五行土可以克水, 中國大陸為土, 拿水來比, 不可以久, 否則就完了
. 水若不聚, 即不能成勢, 長期即為成鳥獸散. 又水必要得木來找出路, 香港戰
丸小島, 四面都海, 何來有木之出路.
現在幾個帶頭的忙出國去, 即為了找木的出路. 這對香港而言, 何其不易, 因為
要有支援, 也無從下手. 乃公以為最好主事者要有長遠之計, 比如, 如何可以水
土交融, 如可真的以柔克剛, 而不是化成水四面奔流. 最主要, 水若遇土來克,
只有化為水,反來對應土.木即新的思法,對應,與新的思想.
長此以往,李小龍的問題會跟著而來,一批人有若無頭蒼蠅,原地轉久了,會變成
鬼撞牆.乃公現在發明be water的人士,得空多讀一點毛澤東思想.其中或有解方.
李小龍成功在乎一個哲學 -- 他把功夫放在一個生命若水的看法, 這是老子哲學
上善若水, 基本上它就是道家的思想, 但發生在他生命中, 其實水是他的大忌.
這話如何說起?
若以功夫而言, 或許他把握中國人以柔制剛, 以無形制有形, 有其道理. 不過有
時剛也可以制柔, 土也可以克水, 這個變化並不簡單. 他或許功夫成就令名, 但
他的人生可能問題很多, 比如, 中國人功夫和醫術是互通的, 而且功夫也有五行
的差別. 反正, 他一生最不該去談太多 Be Water. 水成就了他, 但他可能也被
水克死.
一為什麼李小龍那麼早就過世了呢?
李小龍生於庚辰年、丁亥月、甲子日、戊辰時,八字命主是「甲木」,甲木生在
亥用, 地支子辰合水, 增加了水氣.
八字理論水能生木,但水多木漂,或淹死. 他的八字五行全然無火, 木不能生火
, 行運又遇水時, 就無路逃生.
若他曾問道與乃公,我會說,他一生最要學的是逃生,而不是坐地纏鬥.
李小龍常常有頭痛、暈眩的毛病,過世前幾年還常突然的暈倒,其實八字命造早
看出端倪 -- 八字水生木, 生之太過, 即為禍患. 而水為木之印星, 生反為害.
若印多, 最怕是一直無法走出來.
現在香港年輕人採用李小龍 be water 戰法. 這個兵法其實過去毛澤東用的最拿
手, 人人都曉, 不用我說. 不過拿香港社會運動, 年輕人沒有太多中國文化的教
養, 能否對付得了港警, 有待明眼人去判斷. 乃公以為他們要多理解水的長短,
方可長期奏效.
從五行看, 五行土可以克水, 中國大陸為土, 拿水來比, 不可以久, 否則就完了
. 水若不聚, 即不能成勢, 長期即為成鳥獸散. 又水必要得木來找出路, 香港戰
丸小島, 四面都海, 何來有木之出路.
現在幾個帶頭的忙出國去, 即為了找木的出路. 這對香港而言, 何其不易, 因為
要有支援, 也無從下手. 乃公以為最好主事者要有長遠之計, 比如, 如何可以水
土交融, 如可真的以柔克剛, 而不是化成水四面奔流. 最主要, 水若遇土來克,
只有化為水,反來對應土.木即新的思法,對應,與新的思想.
長此以往,李小龍的問題會跟著而來,一批人有若無頭蒼蠅,原地轉久了,會變成
鬼撞牆.乃公現在發明be water的人士,得空多讀一點毛澤東思想.其中或有解方.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