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1月 19, 2016

從蠟祭到臘祭 (糯米和臘)

從蠟祭到臘祭 (糯米和臘)

臘八可能是中國民俗文化最重要的一個, 因為它的發源要比禮記標示
的孔子最精華的思想 --- 即仁和義, 更早一二千年. 關于這個節日
己經有很多學者很詳細介紹過 (請看下面網文 ), 我只想補充說明自
己的看法:

文章說到二個重要祭禮的合併, 即蠟祭到臘祭. 我以為蠟祭要早得多
, 而且應該是在孔子在禮記對這個文化用儒家思想標記出來.

論文提到下面的重點:

1.東漢學者應劭的《風俗通義》引用一本叫《禮傳》的書說:
「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蠟,漢改為臘。」這裡把「臘」和「
蠟」視為同一種祭祀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異名。

2.《廣雅‧釋天》:「夏曰清祀,殷曰嘉平,周曰蠟,秦曰臘。」

3.「蠟」是這種祭祀的統稱,而「臘」則是周代人對這種祭祀的專名
  。如南朝蕭梁的劉孝標在注《世說新語》時引用南朝劉宋的雷宗次
  《五經要義》說:「三代名臘: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蠟,
  總謂之臘。」


今天的學者普遍認為隋代以前官方的蠟、臘二祭一直是不同的,但大
家對二者在漢代開始在民間漸漸合流則沒有多少爭議。

我認為這二祭並無不同, 而且它的發生可能在發明養蠶的四川蠶叢文
化就開始了. 他們崇拜一個長得像蒼蠅的神.


說文把蠟說成是蒼蠅的膽, 周禮說: 蠟氏掌除骴 (雌 )段注: 蠅生子
為蛆, 蛆是俗字, 膽是正字,

禮說借為八蠟字, 八蠟原作昔, 即老, 息老物也 (乾肉也是老物 )。
所以也有把蜡寫為衣部, 而不是虫部.
說文把昔解為乾肉.從殘肉,日以晞之,和俎,同意.

易經噬嗑卦六三,噬腊肉,遇毒,小吝。旡咎。

噬嗑六三曰腊肉,周官掌乾肉曰腊人。



周禮把管乾肉的人稱臘人。昨之殘肉, 今日晞之, 故從日. 後來的人
改之, 說昔肉必經一夕. 所以也借為夕, 殘從夕. 肉放一個晚上, 就
開始要變成老肉了, 即臘肉。

段註將這個字引申到蛆, 這是為何蠟字或臘和這個令人惡心的東西扯
上關係 -- 說成是蒼蠅的膽.

在禮記說的的祭儀, 都和兩個觀念有關. 一個是糯米文化, 另一個是
臘文化. 糯米在中國傳統節慶被重用, 因為它有強的黏性. 有一個說
法是儒家信徒原先是買糯米的, 不光是因為字源, 而是因為這個作物
的特性. 按易經的八卦原理講的是二個相鄰的東西不能互通, 即會有
災, 孔子在易經中說相鄰若不相通, 即凶. 若有黏性, 即會免除. 而
不相通時, 會有隔, 這個隔的造成和另一個文化焦點, 即蠟有關係,
因為它會造成隔膜.

蠟, 出現在梅樹, 蒼蠅身上, 或礦石, 都很容易造成不良溝通, 也會
造成不育。

段註提到蒼蠅,這東西在古代文化也是崇拜的一項目.


過去,在全國各地都有八蠟廟、蟲王廟和劉猛將軍廟。其實這三者是
一碼事,所祀為同一神。八蠟本是周代每年農事完畢以後,在農歷十
二月舉行的祭祀名稱。《禮記.郊特性》載︰「八蠟以祀四方,四方
八成,八蠟不通,以謹民財也。」東漢鄭玄註云︰「四方,四方有祭
也。其方谷不熟,則不動於蠟焉,使民謹於用財。蠟有八者︰先嗇(
即先農神農)一也,司嗇(即最初發明耕作的后稷)二也,農三也,
郵表畷(指田間房舍小道)四也,貓虎五也,坊六也,水庸(即水溝
)七也,昆蟲八也。」

八蠟之神也有不同的解說,以後民間將其附會為一種驅除蟲害、捍災禦患之神。此神到底是誰,眾說
不一。大體有以下幾說。

一、水鳥鶖。《夷堅支誌》甲卷一載,紹興二十六年(1156 年),金朝安徽、江蘇一帶即將秋收,忽
    然「蝗蟲大起」,未幾,有一種叫鶖的水鳥,成千上萬,啄食蝗蟲。不過十天,「蝗無孑遺,歲
    以大熟」。朝廷聞知此事,封鶖為「護國大將軍」。

二、劉猛將軍。清代袁枚在《新齊諧.鬼多變蒼蠅》中稱︰「蟲魚皆八蠟神所管,只須向劉猛將軍處
    燒香求禱,便可無恙。」


臘成為為祭禮.說文:冬至三戌臘祭百神。臘即是蜡,
漢家火行,火衰于戌,故曰臘.
帝王各以其行之盛而祖.以其終而臘.因為隔膜造成生育的問題.

臘來自古時火田,燒田又可以烤肉.可以肥田,蜡禮是祖先崇拜.段氏說 段注:蠅生子為蛆,
蛆是長在放了很久,或乾的 臘肉而生的蟲.廣東人拿來用油煎,非常補又好吃.它有很高的
膠原蛋白.

用這個基本觀念來讀這個被孔子發明成可以理解為儒家禮儀.這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講完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