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陝西涇陽的兩個人物 容乃公
大陸網紅經濟學家郎咸平博士論文寫的是員工入股的事, 題目令我想到清朝 末年陝西一位女富翁.
周瑩,來源不詳。或傳說她為三原縣魯橋鎮孟店村人。《重修涇陽縣誌》所 記,周氏少孤,依于兄嫂。年十六,以兄命歸於吳氏。婚後十日,丈夫吳聘病重 而亡。無子,以吳念昔為嗣子。
涇陽文廟在同治元年(1862 年),因同治陝甘回變毀壞。光緒十一年( 1885 年) [4],周氏獨力出資維修,三年竣工,費金四萬餘,事聞。清朝政府 給予周氏二品夫人的誥命。味經書局籌辦刊書,周氏撥光緒丁丑(1877 年)藩 庫所存帳款項下銀五千金。庚子事變(1900 年),慈禧太后和光緒帝西逃陝西 。時值大荒,周氏命子吳念昔赴行在,捐十萬金助賑。奉旨賞給周氏一品夫人的 誥命,嗣子吳念昔亦由郎中賞道員並戴花翎,秩二品。
熱播電視劇《那年花開月正圓》對原型人物吳周氏的身世做了重大改動。朝 廷命婦「安吳寡婦」吳周氏本是陝西涇陽破落戶周家的養女,以良人身份嫁入吳 家,而劇中孫儷飾演的周瑩則是江湖藝人周老四的養女,被養父賣入沈家做婢女 ,從沈家出逃被吳家少爺容留,後又成了吳家的少奶奶。「奴婢」是這部七十多 集女性傳奇故事的起點。
故事有一段最令年動容的是她為了建立西式紡織廠而動腦筋讓奴僕入股. 這 創舉更令我佩服的是她為了取信家中奴僕入股, 每一學股票都拿她個人財物一一 寫下擔保. 我以為她若是活在今世, 這個發明足以被寫成博士論文, 或可能拿到 諾貝爾獎.
說到陝西涇陽,這個人口只有二十多萬的地方,郤有一個無可比擬的重要性.
周宣王五年(前 823 年)三月,玁狁進攻西周,主力部隊集中於焦獲(今 陝西省涇陽縣西北),前鋒部隊抵達涇陽(今陝西省涇陽縣境內),直接威脅到 西周首都鎬京。六月,周宣王命尹吉甫率軍反攻,在陝西白水附近與玁狁交戰。 尹吉甫以元戎十乘為先頭部隊擊敗玁狁,繼而追擊至太原(今甘肅省平涼一帶) 。周宣王又派南仲皇父率兵至朔方築城設防,暫時緩解了玁狁的威脅。
這個史實被寫在詩經裡:
六月詩經‧小雅〔先秦〕
玁狁匪茹,整居焦獲。侵鎬及方,至於涇陽。織文鳥章,白旆央央。元戎十 乘,以先啟行。
秦國統一中國, 曾大規模將北方人口移入關中, 光是涇陽就接納了二萬人, 這包括北方胡人. 我相信涇陽人一直血統流著胡人與創新思考.
周瑩曾幫助過著反清革命, 我相信她的思想可能是涇陽的基因. 但這其中郤 有深深的滿洲人的影響. 周瑩夫家姓吳, 後來新文化運動中出現一個新人文主義 的清華國學大師吳宓, 吳宓的思想我以為可稱為涇陽傳統, 他曾在詩論中稱道滿 族詩人的中國詩學注入新血. 他外文能力和陳寅恪相當, 對西洋傳統略勝錢鍾書 .
民國十三年十一月十八日至二十日,吳宓應大連中華青年學會之邀至大連做 講座,題為《人文主義論》。越明年一月二日,自大連乘船赴上海。有《海行雜 詩》二十首。其一:「初日出雲中,金光照碧海。奇景美如斯,可憐人不解。」 其七:「神交感知遇,依依魚水情。世豈有昭烈,而今無孔明。」乃贈復縣汪兆 璠者,時兆璠任東北大學文法科學長。宓字雨僧,一作雨生。陝西涇陽人。早歲 就讀清華,後留學美國。民國十年歸國,與梅光迪創辦《學衡》 -- 在五四運動 人, 他和與他梅光迪和梁實秋都同師承白璧德 - 哈佛大學的那位人文主義大師.
錢鍾書在對吳宓的評論中,也刻意在反動和進步、開明和保守、現代和古代 之間維持一種張力:
有時候我認為,一個嚴肅而開明的反動分子對「進步」事業的幫助不亞於一 個激烈的前鋒。吳宓先生壓根不是一個迂腐的保守派。任何一個對他那個時代有 一丁點瞭解的人都不可能看不見他本質上的現代性。在某種意義上,他通過他的 反對而與文學革命家們合作,正如足球賽中敵對的兩支球隊之間的合作一樣。
如錢鍾書在文中指出的,對當時的國人來說,吳宓所介紹的希臘羅馬文學, 與他的對手們所推薦的俄國文學,在新奇程度上是一樣的。錢鍾書對吳宓的「現 代性」這一認識在近年來已日漸成為共識。余英時說:「當時批評五四的所謂『 守舊派』,也和他們『進步的』對手一樣,不但具有批判的精神而且也採取了西 化的立場。」「現在,似乎愈來愈有必要在陳獨秀與魯迅的激進主義和胡適的自 由主義之外,將梅光迪和吳宓的文化保守主義,置於與五四新文化的同一的論述 結構之中。」鄭師渠強調「學衡派的文化思想,同樣屬於五四新文化的範疇,學 衡派是倡導新文化的一族」,認為「肯定學衡派是新文化運動的一翼,其思想文 化同樣體現著新文化的精神,當是毫無疑義的」。
1930 年 11 月 11 日下午,正在牛津大學訪學的吳宓寫下了這樣一段話,可 以視為他的座右銘:
牛津大學為英國國學,亦世界文化中堅。希臘古學及耶教德義,於此中深植 根底。牛津所養成之人才,不重博學,而期於修身立行,經世致用。所謂造成大 英帝國之工匠(Empirebuilders)是也。牛津以守舊聞於世,蓋其精神惟重是非 ,不計利害。寧為義死,不屑苟全。行其心之所安,堅貞不渝。絕異於順應潮流 ,揣摩風氣者。故牛津有 the home of lost causes 之名。然屈於一時而伸於 百世。事功雖敗,精神大顯矣。
所謂「牛津有 the home of lost causes 之名」,出自阿諾德《批評集》 的序言( 1865)。當時阿諾德在牛津大學擔任詩歌教授(Professor of Poetry )。在序言的最後一部分,阿諾德詩情畫意地讚美起這所古老的大學來。他問道 ,哪一個人,置身於她在月光下綿延的花園,聆聽著她的鐘樓中傳出的來自中世 紀的最後絮語,能夠否認,牛津以一種超出所有最尖端科學的力量,在召喚我們 不斷靠近我們所有人的真正目標—理想和完美(真和美是一個事物的兩面)?就 是在這樣一個具有無法言喻的魅力的牛津,「無望的事業、唾棄的信仰、不吃香 的名字和不可能的忠誠都找到了它們的家園」。
今天, 中國人正在改革和保守之中想找一條新路, 我以為涇陽的周瑩和吳宓 可以給我們點路燈. 西方人己經少人去頌讀阿諾德 -- 英國人文主義的聖人, 我 今天看了寫員工股票論文的郎咸平, 在斗音, 小紅書談各動新想法, 我在看《那 年花開月正圓》想到一百多年前陝西女富人的一生, 她的股票創新, 也想到她同 宗吳宓的學問和思想. 也許要理解中國, 得從涇陽起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