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藕汀《藥窗詩話》之「木蘭從軍」一則云:「一個女子參軍,自古 稀少,歷史上除了少數民族,很難找到。因此,只要提到為女人爭一 口氣,就不屑將侵略者借來一用」。又云:「像這樣一個侵略者的幫 兇,我們漢族人竟然把一篇侵略者頌揚自己有功之人的文字作為張本 (指《木蘭辭》),當做一個抵禦外敵的英雄來崇拜」。花木蘭的籍 貫模糊,而她所從之軍是北魏還是前秦,也不清楚。但有一點是肯定 的:她是來打中國的「女侵略者」,而絕非什麼「民族英雄」。中國 歷史上,大凡「民族英雄」最後都不得好死,而花木蘭戍邊十二年後 回鄉得以善終,這哪裡會是中國(漢人)的事。
木蘭究竟是北狄還是漢人,歷來說法不一。如《河南通志》: 「隋木蘭,宋州人,姓魏氏。恭帝時發兵御戍,木蘭有智勇,代父出 征,有功而還」。有人說姓朱,有人說複姓木蘭,有人說是姓魏,不 一而足。明人馮夢龍在《智囊》中稱她是前秦人,而徐渭《四聲猿》 中則雲其姓花,名木蘭,父花弧(一說朱文祿),姐花木蓮,幼弟花 雄,母親姓袁。但無論如何,她是北魏人,北魏(鮮卑族拓拔氏政權 )與柔然之戰,與中原漢人關係不大,故花木蘭本身是個「外國鬼子 」。
1.《木蘭詩》中之戰事,當發生於北魏與柔然之間,照說她沒有參加過打漢人的 戰事。
《木蘭詩》產生的時代眾說紛紜,但據其最早著錄於陳釋智匠所撰的 《古今樂錄》,可證其產生之時代不晚於陳。詩中稱天子為「可汗」 ,征戰地點皆在北方,則其產生之地域在北朝。詩中有「旦辭黃河去 ,暮至黑山頭」,「但聞燕山胡騎聲啾啾」語。黑山即殺虎山,在今 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東南,去黃河不遠。燕山指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 共和國杭愛山。據此,《木蘭詩》中之戰事,當發生於北魏與柔然之 間。柔然是北方遊牧族大國,立國一百五十八年(394—552)間,與 北魏及東魏、北齊曾發生過多次戰爭。而最主要之戰場,正是黑山、 燕然山一帶。429年,北魏太武帝北伐柔然,便是「車駕出東道,向黑 山」,「北度燕然山,南北三千里。」(《北史‧蠕蠕傳》,蠕蠕即 柔然。)
此詩收入《樂府詩集》的《橫吹曲辭‧梁鼓角橫吹曲》中,至唐代已 廣為傳誦,唐人韋元甫有擬作《木蘭歌》,可以為證。因此,學者們 大都認為,民歌《木蘭詩》產生於北朝後期。
2.說花木蘭為突厥族人,只能算是推想:
《內蒙古晨報》2009年10月14日第10版 作者:張昊文 原 題為:花木蘭是鄂爾多斯准格爾旗人.他認為木蘭是突厥族人.
日前,鄂爾多斯市准格爾旗史志辦楊玉銘根據民國年間編纂《綏遠通 志稿》,並查閱漢魏至隋唐有關征戰的記載,對照《木蘭詩》記述的 古地名考證現地名,認為花木蘭為隋代勝州屬地突厥族人,即今內蒙 古鄂爾多斯市准格爾旗境人。這個論文並沒有提到直接証明說花木蘭代 父從軍的木蘭是突厥族人,若果是,她到底出征打誰?
3.可汗不是胡人專利.漢人也可稱為可汗
《木蘭詩》中只見「可汗」不見「單于」。「單于」,為漢 代北方匈奴部落首領之稱,「可汗」則是隋唐時柔然、突厥等北方遊 牧民族首領之名。
漢人君主也稱可汗,但非自稱, 《樂府詩集‧木蘭詩》是漢字的成品,而且
唐朝貞觀四年,擊敗東突厥後,西域各國君主在長安尊唐太宗為「天可汗」,貞觀 二十一年滅薛延陀第二次在靈州被15部鐵勒諸部酋長尊為天可汗,其地位在 遊牧民族語義中比聖人可汗還高,「天」在突厥語中具有很高尚、有權力的含義,其後 在中亞掌權的突厥國王吐火羅葉護、石國吐屯王也稱唐玄宗為「天可汗」,在安史之亂後唐代宗也 被回紇人藥葛羅稱為「天可汗」
對於北魏陝人花木蘭,代父北征柔然還有待進一步考證。明代鄒之麟 著《俠女傳》說:「木蘭,花姓,陝人也」,北魏太武帝年間,替父 從軍,參加了北魏兵伐柔然的戰爭,屢建戰功。花木蘭家在陝西延安 城南萬花鄉,1984年,萬花鄉還修復了木蘭陵園。從地理方位考證, 木蘭代父出征的路線無大的偏差。
4.有人說《木蘭詩》 而木蘭的家鄉在河南省商丘市虞城縣 ,不能確認。因為《商丘縣志》引用《大清一統志》載:「隋恭帝 時,募兵戍北方,木蘭代父行,歷十二年,樹殊勳,人不知為女子」 。查閱《中國歷代紀年表》,隋恭帝楊侑在位僅六個月便禪讓於唐, 並無十二年之紀。
不過,可能她出征十二年中也發生在唐太宗時.十二年未必可以說大清一流志 的資料有誤.
木蘭為準格爾旗人之證據不足最主要是詩中用了胡騎一辭.沒聽說胡人自稱 別人為胡.把花木蘭說成胡人,光這個字就指明這是全然胡說
是隋將韋雲起討伐契丹的戰場。因此木蘭才能「旦辭黃河去, 暮宿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從木蘭行軍的地理方位考證,楊玉銘推斷出木蘭的家鄉在勝州附近啟 民可汗所屬牧地,木蘭買鞍馬鞭轡之城有東、南、西、北四市,便是 隋朝設置的勝州城,今內蒙古鄂爾多斯市准格爾旗北的十二連城古城 遺址。當年人口眾多、市井繁華,盛極一時。《木蘭詩》後文「爺娘 聞女來,出郭相扶將」,也說明木蘭的家在勝州城內。至於詩中開篇 的「機杼聲」,再次驗證了木蘭的家離勝州城不遠,突厥人的遊牧生 產方式因勝州城漢族人的影響逐步漢化了。
楊玉銘以突厥人己經漢化,而有買馬鞭轡在東,南,西,北四市為隋朝設的 勝州城.這理論也很怪.
也許木蘭是漢化的胡人,勝州為胡地的建城.其實四市未必可以看成胡人 趕集.古時有市朝一夫,指市場的大小如一夫之地,即方百步,東西、 南北各長140 米左右 就是完全按照《周禮》的原則設計的.
清雍正元年(西元一七三二年)又由當時的諸羅縣分出 ,設立一彰化縣,《台灣府志》就當時置縣之情形做了一簡單描述: 「半線街,分東西南北四市」。小小台灣彰化都可以有四市,不待隋朝 去化外特別建設成不胡不漢的商場.
由於文化落後,遊牧民族留下的典籍少得可憐。楊玉銘無法找到可以 佐證互見的實物。儘管如此,他依然堅持自己的推斷,花木蘭就是隋 勝州啟民可汗所屬突厥女子。隋煬帝大業初年(公元605年),啟民可 汗點兵助隋煬帝討伐契丹,花木蘭代父從軍。平定契丹後,跟隨煬帝 征伐高麗。大業十年(公元614年),高麗投降才班師回朝,花木蘭不 受策勳之賞,退伍回鄉,與家人團聚。
不過,就算楊玉銘的說法有理,也看不出花木蘭是個像楊典說的,一個 打漢人的鬼子, 最多她只是個打鬼子的女鬼.
中國歷朝有將近一半時間都不是漢人管的.問題是,從來,外來的政權在還沒 有入關,就己經努力漢化.這個事實不待史家去爭辯.而且其中漢化胡人多 于胡化漢人也是不爭的事實.有時,沒有全面漢化的胡人也有意無意以漢人 正朔自居.看京劇四朗探母就可見旗人要比漢人更漢.西太后自導的這出 京劇中,她無意把自己比為蕭太后,可是這個戲講的是漢人流落番邦的困境. 慈禧特別創造一個腳登「寸子」的旗鞋的蕭太后走外八字的 身段,而全戲番 邦的稱呼全然不忌.其實她也十足是個鬼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