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是重陽節,又名「重九」。
《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曰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自魏晉重陽氣氛日漸濃郁,倍受歷代文人墨客吟詠,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
,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重陽節登高",實際的原因是為了躲避山下的瘟疫,"祓除畔浴"也是這個道理。
南朝梁人吳均之《續齊諧記》載:傳說東漢時,汝南縣裡有一個叫桓景的人,他所住的地方突然發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東南山拜師學藝,仙人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
學苦練。一日,費長房說:「九月九日,瘟魔又要來,你可以回去除害。」並且給了他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他家鄉父老登高避禍。於是他便離開回到家鄉,九月九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分給大家樣隨身帶上,瘟魔則不敢近身。而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鬥,最後殺死了瘟魔。汝河兩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故事一直傳到現在。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
因為重陽和端午都是陽氣太旺. 古人以為重陰必陽,重陽必陰. 陽變陰, 陰變陽就是發生疾病的關節. 這時, 人們也會注意到生死之事. 古人治病, 注意到所謂;陰病陽治,陽病陰治, 除了吃藥消去陰邪, 做一些社交活動也可以有幫助. 所以就有重陽三事:
重陽節的人際交往值得注意,如同諸多地方志所概括的,屆時要隆師、逆女、追節。
1.隆師就是看望老師。
荀子修身:「故君子隆師而親友。」
《左傳》襄公二十九年:「擇善而舉,則世隆也」亦取此義。
隆師就是尊崇,重視,敬侍,事奉並光耀師長、師門之意。
這個習俗在牡丹亭第四出提到:
[ 前腔 ] (丑)咱門兒尋事頭,你齊長干罷休?(末)要我謝酬,知那裡留不留?(合)不論端陽九,但逢出府游,則捻著衫兒袖。
端陽九:端陽(陰曆五月初五日)和重陽(九月初九)這兩個節日。
舊時在端陽、重陽兩個節日,要給塾師請酒、送禮,門子請陳最良帶點東西出來,讓他分享。可能一個人除了父母, 上了年紀最重要的人, 就是老師了.
中國戲曲最講究學問的戲, 就是牡丹亭. 讀這個戲, 有太多常人不懂的東西, 偏偏這些學問都是由那一位冬烘的家庭老師帶出來的.
陳最良是《牡丹亭》一劇中的配角,在戲中是一個不起眼, 的「腐儒」或「迂儒」 -- 那是在戲台上給我們的印象. 但若細讀戲本, 陳最良一開口, 涉略天文地理, 世俗經典, 也有帶色情的民間笑談, 和杜麗良的典雅, 他戲台上就是一個插科打渾的小丑. 不過杜麗良唱辭全是風花雪月, 若沒有唱腔 , 還真是平淡無奇, 而陳最良一開口郤都是學問, 引經據典之外, 星象命卜與傳統各類的門道全包 -- (而他提到相當多是藥理和病理 ). 這部看來無奇的戲本每一行都要有註解才可以看懂.
2.逆女,即送女兒回娘家。
回娘家的出行、休息、與親人團聚的溫馨會伴隨著已婚的女性,她們並不是只在丈夫家不能外出。
《帝京景物略》記載重陽日「父母家必迎女來食花糕,或不得迎,母則詬,女則怨泣,望其姊姨,亦曰女兒節。」
女兒節的名稱反映了逆女是重陽節的重要活動。
3.所謂追節,嘉靖河南《沈丘縣志》說:」有婚姻者亦以幣帛羹果相贈如端午禮,亦謂追節。」「如端午禮」反映出重陽節追節與端午節追節一樣是年俗中姻親往來的主要節日。隆師、逆女、追節的風俗主要流行於北方,如嘉靖 河北《河間府志》:「九月重九,登高泛萸釀菊酒,隆師、逆女、追節。」
重陽節是為了避疾而產生的民問節日. 而牡丹亭這個戲和重陽又有另一層次的文化連結. 中國文學有藥名戲之說. 談起「藥名戲」,自然要說到湯顯祖和他的《牡丹亭》。湯顯祖 21 歲中
進士,官及太常寺博士、禮部主事等職,因得罪了上司連連遭貶,他向朝廷辭官,以平民身份潛入百姓之間,過著自由自在的日子。一日,湯顯祖患病,慕名到鄰縣婺州義烏求醫朱丹溪,並在朱丹溪書案中看到由中藥名稱組成的一段故事。
「在牡丹亭邊,常山紅娘子,貌若天仙,巧遇推車郎於芍藥亭畔,在牡丹花
下一見鍾情,托金銀花牽線,白頭翁為媒,路路通順,擇八月蘭開吉日成婚,設
芙蓉帳,結並蒂蓮,合歡久之,成大腹皮矣,生大力子,有遠老,持大戟,平木
賊,誅草寇,破劉寄奴,有十大功勞,當歸朝,封大將軍之職。」
故事中巧借24味中藥名稱,描寫一對青年男女的美好姻緣。湯顯祖閱後「靈
感」大發,以這個故事為線索進行構思,48歲的他終於完成了《牡丹亭》這部傳
唱不衰的作品。
而杜麗娘死在秋天酉月, 即重陽之月, 而在午月還魂. 易經即酉月九九與午月
五五重陽. 傳統把這兩個月份常用同樣方式來進行. 用的都和中藥有關. 重陽用
茱萸,而端午用雄黃,都是防流行病的草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