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逆女 容乃公
2019年新曆10 月24日霜降
有人問:霜降哪天可以結婚嗎?為什麼結婚不能選霜降?
霜降是二十四節氣之一,由於節氣是月份之變化的交接點,節氣前後三日之氣場不穩定,一般不宜用作結婚,氣場不穩的日子作為婚姻的開端,會引起各種婚後的不穩定。
在氣象學中,通常把秋季出現的第一次霜叫做「早霜」或「初霜」,而把春季出現的最後一次霜稱為「晚霜」或「終霜」。在終霜到初霜的間隔時期,就是屬於無霜期。也有把早霜稱
為「菊花霜」的,因為此時菊花盛開,北宋大文豪蘇軾曾經寫過「千樹掃作一番黃,只有芙蓉獨自芳」。
霜降不能婚, 最早見《荀子‧大略》篇:" 霜降逆女,冰泮殺內 ",言嫁娶始於霜降,至冰泮而止。泮,冰化了.或泮,結冰開始了.
有很多與男女結會典故的詩經說另一回事:
《詩‧邶風‧匏有苦葉》:
雝雝鳴雁,旭日始旦十。士如歸妻,迨冰未泮
(又聽嗈嗈大雁鳴,天剛黎明露晨曦。男子如果要娶妻,趁未結冰來迎娶。)
這又是另一個看法.是可以在霜降結婚的.
古人以為霜來時,作物會開始死,.這是從荀子篇來.
古時娶女稱為歸, 因為女人生來是夫家的, 歸寧, 即讓女人從婆家回到夫家. 而按節氣, 霜降時, 到二月, 萬物生氣來了, 之間不宜結婚, 否則稱要在暗中偷跑, 即婚字與昏的來源.
到底霜降可否結婚,要看冰泮如何解釋.
冰泮。可有冰融化與結冰兩種解釋。首先,冰泮,認為是冰融化的時候,融冰最冷,但是天氣此時已當回暖。虞集在《風入松‧寄柯敬仲》中云:「御溝冰泮水妥藍,飛燕又呢喃。」
既然飛燕春歸,此時氣候已暖.
但按詩經說的,『士如歸妻,迨冰未泮』,如顯的是說要娶婦最好在冰未結之前.
這說法從易經可以証明.易經說覆霜,是指女人死了老公,要過苦日子.
霜降逆女。霜降之日,在今看來這個時節也是十月月末了,按陰曆即為九月。《詩經》說:「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九月天微冷,逆女。這又可以看出, 九月 , 通常是新曆十月中
左右, 要授衣, 乃公以為這和嫁娶有關, 或許給出嫁的女子備辦嫁衣. 為何古人說霜降逆女, 這又回到中國文字一語有正反雙關的妙處.
逆女是嫁女的意思.
古時關于婚禮有定親和迎娶二套 `。對於定親之說,「秋冬為正,仲春為權」以及「三月廟見」等,從定親到迎娶有三個月的考察期,這樣的禮俗是存在的。而對於仲春迎娶也是《詩
》中反覆吟詠者,「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室其家。」《地官‧媒氏》也談論到仲春時,「司男女之無夫家者而會之」
,「無故而不用令者,罰之」。可見仲春之時,之子可來歸。那是否,荀子所言逆女則為定親了呢?
乃公以為古時結婚是社會定規, 不結還不行. 逆女或可以說為女歸, 即嫁女. 另一個意思是嫁不了了, 或抗拒不嫁, 或被退貨了, 現今日本人用很多新辭來說不結婚的女人, 比如嫁不
了的女人即『剩女』. 荀子說霜降逆女可能也包括冰泮後禁嫁, 詩經說 " 迨冰未泮 ",是說如果要娶妻,趁未結冰來迎娶, 即冰未泮而歸妻,若已泮則殺止。若冰己結了, 就不可以
談了.
易經名著焦氏易經曾用霜降解了幾個卦. 其中解豫卦說『冰將泮散,鳴雁噰噰。
丁男長女,可以會同。』鳴雁噰噰是說男女相愛有如鳴雁噰噰《爾雅‧釋詁》關關噰噰,聲音和也。易經也說其子和之. 當春天來時, 冰將泮散, 也是求婚的時候了.
那麼到底要不要在霜降這個節氣結婚呢. 有二個看法, 或結, 或不結. 最重要是從節氣看, 在節字上頭, 都是一個月交另一個月, 前後三天氣都不平, 若這時結婚, 常會有變數, 因為
有人在戊月吉, 而酉月不吉. 因而有這個考慮. 做中國人最苦是這個文化常摸擬兩可. 荀子說一套, 而詩經又一套. 乃公以為這是中國文化與文字美妙的地方. 至於霜降能不能結婚,
得看霜氣和結冰. 其實, 古人說女人出嫁, 為歸寧 -- 原來女人生來就是夫家的人. 難怪現在社會一大堆『逆女』.
星期六, 10月 19, 2019
星期一, 10月 14, 2019
乃公說字--節
乃公說字--節 異哉,所謂盲人節
古時節和建廟有關.
易經說節,主要為了鬼神。廟所以事鬼神。廟為宗族聚合向心力之地,也是溝通先人之靈和
敬神者互相聯絡情感的地方。節者,各種節日來祭拜,不同的神享受不同節日。節上卦坎中
爻之陽,來居于渙之二爻,所以渙彖辭說剛來而不窮。這是以節來邀請祖上之靈來,到了二
爻人間之位,以後這些神靈不致窮困無食。節卦主爻為九五,居中而節。六四上承九五順而
奉行之,所以稱安。安就是順承主事者之意,或上天之意。安是為死者安魂,為生者安宅。
安也可以說安宅,為剛死的先人安靈。節卦說安節是要尊奉先人之言而安之,不可以將旁系
之祖放在家廟中。故孔子曰: 陰陽之氣,不可終離,故受之以節,節者,止也。中國文化一
向以節令為節, 不合四時之宜, 即不能用節這個字來行使民俗禮儀. 除了二十四節氣中十二
個節外, 其他諸如中秋, 端午, 重陽, 等等也都是從節氣而來.
民國以來, 效法西洋, 開始有政治或流行的節日, 這些都是旁門左道, 不過因為民眾也習于
流行, 所以大家都開始慶祝 . 比如教師節, 醫師節, 軍人節, 婦女節, 或婦幼節, 這類名
目應該適可而止.
節這個字原本和喜樂無關. 最早為的節都是要人們遵守克制. 節日,就是這一天要有所節制
,比如節製出行,節制飲食,節制房事,節制工作,等等。節氣,就是這一天天氣,氣候變
化處於轉變期,生活要有所調整。
節字原指:緊縮,克制,自律。節字用的辭包括節哀,節食,節育,節本,節操節婦,節烈
,節儉,節減,節略,節省,節約,節制,節余,節電,節能,節衣等. 易經把節分為
1 苦節 -- 不可貞。〔卦辭〕為節過苦, 則物所不能堪也; 物不能堪, 則不可復正也.
2 主節之義也. 節之大者, 莫若剛柔分, 男女別也.
3.節以行險,當位以節,中正以通。
4.節而行險, 過中而為節, 則道窮也.
5.四時之節 -- 天地節而四時成,節以制度,不傷財,不害民。
6. 澤上有水,節;君子以制數度,議德行。
7. 不出戶庭, (無 )咎.
8.將整離散而立制度者也. 故明於通塞, 慮於險(為)[偽],
9.不出戶庭, 慎密不失, 然後事濟而(無)咎也.象曰: 不出門庭,凶。知通塞也。〔小象初
九〕
10.安節得道,亨。〔六四〕得位而順, 不改其節而能亨者也. 承上以斯, 得其道也.
11. 甘節,吉;往有尚。〔九五〕
12.節要當位居中, 為節之主, 不失其中, 不傷財, 不害民之謂也.
現代人對節的真義己了然無知, 很多奇怪的節日, 比如情人節等都己成為我們主流文化. 最
近聽說有人為了關懷視障者, 也要設所謂盲人節. 乃公似為此事不成體統. 因為節有關典儀
, 有關時令, 設了節, 或有提升或關注, 將來各式各樣的節日被抬出來, 有聽障節, 甚至其
他名目, 變成天天有節, 那麼原先甲骨文說的竹節要如何安置?
古時節和建廟有關.
易經說節,主要為了鬼神。廟所以事鬼神。廟為宗族聚合向心力之地,也是溝通先人之靈和
敬神者互相聯絡情感的地方。節者,各種節日來祭拜,不同的神享受不同節日。節上卦坎中
爻之陽,來居于渙之二爻,所以渙彖辭說剛來而不窮。這是以節來邀請祖上之靈來,到了二
爻人間之位,以後這些神靈不致窮困無食。節卦主爻為九五,居中而節。六四上承九五順而
奉行之,所以稱安。安就是順承主事者之意,或上天之意。安是為死者安魂,為生者安宅。
安也可以說安宅,為剛死的先人安靈。節卦說安節是要尊奉先人之言而安之,不可以將旁系
之祖放在家廟中。故孔子曰: 陰陽之氣,不可終離,故受之以節,節者,止也。中國文化一
向以節令為節, 不合四時之宜, 即不能用節這個字來行使民俗禮儀. 除了二十四節氣中十二
個節外, 其他諸如中秋, 端午, 重陽, 等等也都是從節氣而來.
民國以來, 效法西洋, 開始有政治或流行的節日, 這些都是旁門左道, 不過因為民眾也習于
流行, 所以大家都開始慶祝 . 比如教師節, 醫師節, 軍人節, 婦女節, 或婦幼節, 這類名
目應該適可而止.
節這個字原本和喜樂無關. 最早為的節都是要人們遵守克制. 節日,就是這一天要有所節制
,比如節製出行,節制飲食,節制房事,節制工作,等等。節氣,就是這一天天氣,氣候變
化處於轉變期,生活要有所調整。
節字原指:緊縮,克制,自律。節字用的辭包括節哀,節食,節育,節本,節操節婦,節烈
,節儉,節減,節略,節省,節約,節制,節余,節電,節能,節衣等. 易經把節分為
1 苦節 -- 不可貞。〔卦辭〕為節過苦, 則物所不能堪也; 物不能堪, 則不可復正也.
2 主節之義也. 節之大者, 莫若剛柔分, 男女別也.
3.節以行險,當位以節,中正以通。
4.節而行險, 過中而為節, 則道窮也.
5.四時之節 -- 天地節而四時成,節以制度,不傷財,不害民。
6. 澤上有水,節;君子以制數度,議德行。
7. 不出戶庭, (無 )咎.
8.將整離散而立制度者也. 故明於通塞, 慮於險(為)[偽],
9.不出戶庭, 慎密不失, 然後事濟而(無)咎也.象曰: 不出門庭,凶。知通塞也。〔小象初
九〕
10.安節得道,亨。〔六四〕得位而順, 不改其節而能亨者也. 承上以斯, 得其道也.
11. 甘節,吉;往有尚。〔九五〕
12.節要當位居中, 為節之主, 不失其中, 不傷財, 不害民之謂也.
現代人對節的真義己了然無知, 很多奇怪的節日, 比如情人節等都己成為我們主流文化. 最
近聽說有人為了關懷視障者, 也要設所謂盲人節. 乃公似為此事不成體統. 因為節有關典儀
, 有關時令, 設了節, 或有提升或關注, 將來各式各樣的節日被抬出來, 有聽障節, 甚至其
他名目, 變成天天有節, 那麼原先甲骨文說的竹節要如何安置?
星期日, 10月 06, 2019
牡丹亭和重陽節
牡丹亭和重陽節 容乃公
九月九日是重陽節,又名「重九」。
《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曰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自魏晉重陽氣氛日漸濃郁,倍受歷代文人墨客吟詠,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
,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重陽節登高",實際的原因是為了躲避山下的瘟疫,"祓除畔浴"也是這個道理。
南朝梁人吳均之《續齊諧記》載:傳說東漢時,汝南縣裡有一個叫桓景的人,他所住的地方突然發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東南山拜師學藝,仙人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
學苦練。一日,費長房說:「九月九日,瘟魔又要來,你可以回去除害。」並且給了他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他家鄉父老登高避禍。於是他便離開回到家鄉,九月九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分給大家樣隨身帶上,瘟魔則不敢近身。而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鬥,最後殺死了瘟魔。汝河兩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故事一直傳到現在。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
因為重陽和端午都是陽氣太旺. 古人以為重陰必陽,重陽必陰. 陽變陰, 陰變陽就是發生疾病的關節. 這時, 人們也會注意到生死之事. 古人治病, 注意到所謂;陰病陽治,陽病陰治, 除了吃藥消去陰邪, 做一些社交活動也可以有幫助. 所以就有重陽三事:
重陽節的人際交往值得注意,如同諸多地方志所概括的,屆時要隆師、逆女、追節。
1.隆師就是看望老師。
荀子修身:「故君子隆師而親友。」
《左傳》襄公二十九年:「擇善而舉,則世隆也」亦取此義。
隆師就是尊崇,重視,敬侍,事奉並光耀師長、師門之意。
這個習俗在牡丹亭第四出提到:
[ 前腔 ] (丑)咱門兒尋事頭,你齊長干罷休?(末)要我謝酬,知那裡留不留?(合)不論端陽九,但逢出府游,則捻著衫兒袖。
端陽九:端陽(陰曆五月初五日)和重陽(九月初九)這兩個節日。
舊時在端陽、重陽兩個節日,要給塾師請酒、送禮,門子請陳最良帶點東西出來,讓他分享。可能一個人除了父母, 上了年紀最重要的人, 就是老師了.
中國戲曲最講究學問的戲, 就是牡丹亭. 讀這個戲, 有太多常人不懂的東西, 偏偏這些學問都是由那一位冬烘的家庭老師帶出來的.
陳最良是《牡丹亭》一劇中的配角,在戲中是一個不起眼, 的「腐儒」或「迂儒」 -- 那是在戲台上給我們的印象. 但若細讀戲本, 陳最良一開口, 涉略天文地理, 世俗經典, 也有帶色情的民間笑談, 和杜麗良的典雅, 他戲台上就是一個插科打渾的小丑. 不過杜麗良唱辭全是風花雪月, 若沒有唱腔 , 還真是平淡無奇, 而陳最良一開口郤都是學問, 引經據典之外, 星象命卜與傳統各類的門道全包 -- (而他提到相當多是藥理和病理 ). 這部看來無奇的戲本每一行都要有註解才可以看懂.
2.逆女,即送女兒回娘家。
回娘家的出行、休息、與親人團聚的溫馨會伴隨著已婚的女性,她們並不是只在丈夫家不能外出。
《帝京景物略》記載重陽日「父母家必迎女來食花糕,或不得迎,母則詬,女則怨泣,望其姊姨,亦曰女兒節。」
女兒節的名稱反映了逆女是重陽節的重要活動。
3.所謂追節,嘉靖河南《沈丘縣志》說:」有婚姻者亦以幣帛羹果相贈如端午禮,亦謂追節。」「如端午禮」反映出重陽節追節與端午節追節一樣是年俗中姻親往來的主要節日。隆師、逆女、追節的風俗主要流行於北方,如嘉靖 河北《河間府志》:「九月重九,登高泛萸釀菊酒,隆師、逆女、追節。」
重陽節是為了避疾而產生的民問節日. 而牡丹亭這個戲和重陽又有另一層次的文化連結. 中國文學有藥名戲之說. 談起「藥名戲」,自然要說到湯顯祖和他的《牡丹亭》。湯顯祖 21 歲中
進士,官及太常寺博士、禮部主事等職,因得罪了上司連連遭貶,他向朝廷辭官,以平民身份潛入百姓之間,過著自由自在的日子。一日,湯顯祖患病,慕名到鄰縣婺州義烏求醫朱丹溪,並在朱丹溪書案中看到由中藥名稱組成的一段故事。
「在牡丹亭邊,常山紅娘子,貌若天仙,巧遇推車郎於芍藥亭畔,在牡丹花
下一見鍾情,托金銀花牽線,白頭翁為媒,路路通順,擇八月蘭開吉日成婚,設
芙蓉帳,結並蒂蓮,合歡久之,成大腹皮矣,生大力子,有遠老,持大戟,平木
賊,誅草寇,破劉寄奴,有十大功勞,當歸朝,封大將軍之職。」
故事中巧借24味中藥名稱,描寫一對青年男女的美好姻緣。湯顯祖閱後「靈
感」大發,以這個故事為線索進行構思,48歲的他終於完成了《牡丹亭》這部傳
唱不衰的作品。
而杜麗娘死在秋天酉月, 即重陽之月, 而在午月還魂. 易經即酉月九九與午月
五五重陽. 傳統把這兩個月份常用同樣方式來進行. 用的都和中藥有關. 重陽用
茱萸,而端午用雄黃,都是防流行病的草藥.
九月九日是重陽節,又名「重九」。
《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曰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自魏晉重陽氣氛日漸濃郁,倍受歷代文人墨客吟詠,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
,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重陽節登高",實際的原因是為了躲避山下的瘟疫,"祓除畔浴"也是這個道理。
南朝梁人吳均之《續齊諧記》載:傳說東漢時,汝南縣裡有一個叫桓景的人,他所住的地方突然發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東南山拜師學藝,仙人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
學苦練。一日,費長房說:「九月九日,瘟魔又要來,你可以回去除害。」並且給了他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他家鄉父老登高避禍。於是他便離開回到家鄉,九月九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分給大家樣隨身帶上,瘟魔則不敢近身。而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鬥,最後殺死了瘟魔。汝河兩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故事一直傳到現在。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
因為重陽和端午都是陽氣太旺. 古人以為重陰必陽,重陽必陰. 陽變陰, 陰變陽就是發生疾病的關節. 這時, 人們也會注意到生死之事. 古人治病, 注意到所謂;陰病陽治,陽病陰治, 除了吃藥消去陰邪, 做一些社交活動也可以有幫助. 所以就有重陽三事:
重陽節的人際交往值得注意,如同諸多地方志所概括的,屆時要隆師、逆女、追節。
1.隆師就是看望老師。
荀子修身:「故君子隆師而親友。」
《左傳》襄公二十九年:「擇善而舉,則世隆也」亦取此義。
隆師就是尊崇,重視,敬侍,事奉並光耀師長、師門之意。
這個習俗在牡丹亭第四出提到:
[ 前腔 ] (丑)咱門兒尋事頭,你齊長干罷休?(末)要我謝酬,知那裡留不留?(合)不論端陽九,但逢出府游,則捻著衫兒袖。
端陽九:端陽(陰曆五月初五日)和重陽(九月初九)這兩個節日。
舊時在端陽、重陽兩個節日,要給塾師請酒、送禮,門子請陳最良帶點東西出來,讓他分享。可能一個人除了父母, 上了年紀最重要的人, 就是老師了.
中國戲曲最講究學問的戲, 就是牡丹亭. 讀這個戲, 有太多常人不懂的東西, 偏偏這些學問都是由那一位冬烘的家庭老師帶出來的.
陳最良是《牡丹亭》一劇中的配角,在戲中是一個不起眼, 的「腐儒」或「迂儒」 -- 那是在戲台上給我們的印象. 但若細讀戲本, 陳最良一開口, 涉略天文地理, 世俗經典, 也有帶色情的民間笑談, 和杜麗良的典雅, 他戲台上就是一個插科打渾的小丑. 不過杜麗良唱辭全是風花雪月, 若沒有唱腔 , 還真是平淡無奇, 而陳最良一開口郤都是學問, 引經據典之外, 星象命卜與傳統各類的門道全包 -- (而他提到相當多是藥理和病理 ). 這部看來無奇的戲本每一行都要有註解才可以看懂.
2.逆女,即送女兒回娘家。
回娘家的出行、休息、與親人團聚的溫馨會伴隨著已婚的女性,她們並不是只在丈夫家不能外出。
《帝京景物略》記載重陽日「父母家必迎女來食花糕,或不得迎,母則詬,女則怨泣,望其姊姨,亦曰女兒節。」
女兒節的名稱反映了逆女是重陽節的重要活動。
3.所謂追節,嘉靖河南《沈丘縣志》說:」有婚姻者亦以幣帛羹果相贈如端午禮,亦謂追節。」「如端午禮」反映出重陽節追節與端午節追節一樣是年俗中姻親往來的主要節日。隆師、逆女、追節的風俗主要流行於北方,如嘉靖 河北《河間府志》:「九月重九,登高泛萸釀菊酒,隆師、逆女、追節。」
重陽節是為了避疾而產生的民問節日. 而牡丹亭這個戲和重陽又有另一層次的文化連結. 中國文學有藥名戲之說. 談起「藥名戲」,自然要說到湯顯祖和他的《牡丹亭》。湯顯祖 21 歲中
進士,官及太常寺博士、禮部主事等職,因得罪了上司連連遭貶,他向朝廷辭官,以平民身份潛入百姓之間,過著自由自在的日子。一日,湯顯祖患病,慕名到鄰縣婺州義烏求醫朱丹溪,並在朱丹溪書案中看到由中藥名稱組成的一段故事。
「在牡丹亭邊,常山紅娘子,貌若天仙,巧遇推車郎於芍藥亭畔,在牡丹花
下一見鍾情,托金銀花牽線,白頭翁為媒,路路通順,擇八月蘭開吉日成婚,設
芙蓉帳,結並蒂蓮,合歡久之,成大腹皮矣,生大力子,有遠老,持大戟,平木
賊,誅草寇,破劉寄奴,有十大功勞,當歸朝,封大將軍之職。」
故事中巧借24味中藥名稱,描寫一對青年男女的美好姻緣。湯顯祖閱後「靈
感」大發,以這個故事為線索進行構思,48歲的他終於完成了《牡丹亭》這部傳
唱不衰的作品。
而杜麗娘死在秋天酉月, 即重陽之月, 而在午月還魂. 易經即酉月九九與午月
五五重陽. 傳統把這兩個月份常用同樣方式來進行. 用的都和中藥有關. 重陽用
茱萸,而端午用雄黃,都是防流行病的草藥.
星期五, 10月 04, 2019
春山樓主容乃公說字--誓
春山樓主容乃公說字--誓
人類尚未有文字, 可以己經有發誓的事. 按甲骨文, 誓與氏同聲同意, 可能在人猿很早 (動物學講猴子有幫派氏族行為 )己經會發誓了.
誓, 言部, 即(言,承諾)(氏,即「氐」,抵),表示為了莊嚴的承諾以生命為代價,伸手觸地,向天地發咒。誓是對團體或族群的忠心.
中國古書, 從尚書起, 誓是重要一個字, 和文體, 禮記, 詩經都有誓的用法, 經書「公射大候,大夫射參,士射干。」「五戒」一曰誓,用之於軍旅。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可能誓字與另一個最早的漢字咒與祝都有相同的意念 -- 就是說若以後背反會遭天打雷劈之類的許諾. 所以誓的儀式, 都和天地有關.
約信曰誓。孔穎達疏: 「用言辭共相約束以為信也。」上古巫覡在祭祀儀式上用口頭語言向神靈表達祈求、禱告心願的同時, 也向神靈作出某種承諾和約定: 如果心願在神靈的保佑之下得以實現, 將願意以某些祭品 (如犧牲、玉器、幣帛等 )或者為神靈做某事、
不做某事來作為酬報。
先秦「誓」體的文本材料主要出現於《尚書》《左傳》《國語》《墨子》等著作以及青銅器銘文之中。「誓」體之文分為祈禱之誓、軍旅之誓、會盟之誓、私人之誓、假道之誓、約劑之誓和悔過之誓等多個類型.
中國人發誓有幾個特點.一是對天和地發誓.
其一是把右手的中間三個指頭向上立起來,手心向外。立起的三個手指,既代表三炷香,也表示天知地知你我知。把手心向外, 或向天應該比目前大陸經常看到握拳手勢自然而大方. 握拳手勢按陰陽的道理或有堅定不忘初心的連想, 但手心不對外, 多少有太多隱
忍, 隱秘的推想, 總令人和幫派入會產生聯想. 發誓對像是天和地比較合乎自然法則. 鄭玄說: 「祈, 嘄也, 謂為有災變, 號呼告於神以求福。天神、人鬼、地祇不和, 則六癘作見, 故以祈禮同之。」
發誓用血是純中華傳統.
《穀梁傳‧莊公二十七年》:「衣裳之會十有一,未嘗有歃血之盟也,信厚也。」《淮南子‧齊俗》:「故胡人彈骨,越人契臂,中國歃血也,所由各異,其於信一也。」也稱為「啑血」、「唼血」。說明歃血並不是小說才有, 也不是泊來品. 古代盟誓時,用牲
血塗在嘴邊,表示守信不悔。可能有時沒有牲血時, 會割自己的身體取得, 後來割身取血反而成為歃血為誓的傳統. 《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毛遂謂楚王之左右曰:' 取雞狗馬之血來。' 遂奉銅盤而跪進之楚王,曰 ' 王當歃血而定從 (縱 )。」定縱,定合縱
之約。誓為古時合約的代號, 而古人要簽約時, 必備的東西就是血.
如我說的,中國人宣誓必要有對天對地的作法。就這一點看,目前中共入黨,共青團,甚至全國人民與學生作愛國的群體宣誓或儀式,有點不合傳統誓字的道理。
據悉習近平宣誓就職所用的右手握拳手勢,曾是反法西斯象徵,是社會解放運動和左翼運動通用禮儀,後成為中共黨員入黨宣誓時的標準動作,有「全心全意,堅定不移,堅決鬥爭」的含義。目前中共黨員, 少青團, 入團時都用這個手勢發
這個收歛動作應該和早年創黨為了反法西斯納粹有關係, 因為他們的宣誓動作來自一個西方稱為羅馬敬禮 (roman salute) 的傳統.
雅克‧路易‧戴維(Jacques-Louis David)撰寫的《霍拉蒂誓言》(1786 年)羅馬敬禮(意大利語:saluto romano)是一種手勢,其中手臂完全伸出,面向前方,手掌朝下,手指觸摸。在某些版本中,手臂向上傾斜一定角度;在其他情況下,則與地面平行。
在現代,前者被廣泛認為是法西斯主義的象徵,通常被認為是基於古羅馬的習俗。
1923 年,這一手勢被意大利法西斯政權逐漸採用。此後,納粹黨於 1926 年通過了該條約,並對其進行了強制性規定;納粹在 1933 年上台後,它在德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地位。其他法西斯主義,極右翼運動和超民族主義運動也採納了它。
現時世界大多數國家領導人就職宣誓,常用的是舉起右手,五指向上的舉掌手勢,如美國總統宣誓,就是舉起右掌,五指向上,左手按《聖經》跟著領誓的首席大法官誦讀就職誓詞.
美國總統像杜魯門、艾森豪威爾、尼克松等美國總統也曾使用兩本聖經宣誓。也有同時按聖經和憲法宣誓的!「左手《聖經》,右手憲法 "!以後美國總統當選人若不信聖經, 又不理會, 可能有違法的問題.
據傳這個不很開放的作法是當初華盛頓個人執意發明的.
宣誓手勢自然有強烈政治含義.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在德國,奧地利,捷克共和國,斯洛伐克和波蘭,展示向納粹致敬的禮敬手勢已成為刑事犯罪。
國家主席習近平獲全票連任後,面向國旗左手按憲法,右手握拳手勢。此一姿勢與中共黨員面向黨旗進行入黨宣誓相同。據指該動作在社會主義政黨和左翼運動中,被稱作「紅色敬禮」。中國用於公職人員宣誓,還寓意「拳拳之心」,以示忠誠。這一個手按憲法
是一個重要昭示.
發誓手勢, 不論那動方式, 多少違反人類文明進化, 因為人們的信心只有天地可鑑. 古時, 法律不發達, 可能要靠宗教儀式來補充, 但人們一旦失去對天地的敬畏之心, 也只有法律才能有效約制. 過去法西斯納綷強加羅馬敬禮于人民, 最後仍然一敗塗地, 至于不
守法的政治人物和人民, 信誓旦旦後, 大多落到身陷囹圄的境地, 可見這個古老的人類社會行為終會被淘汱. 因為不敬畏天地, 這是多餘的.
星期三, 10月 02, 2019
談後事
談後事 容乃公
最近和台灣網友交談一個熱門話題 -- 一部又拿白色怖當背景的電影, 名叫『返校』.
背景設定在 1960 年代戒嚴時期偏遠山區的高中校園翠華中學,採用大量的臺灣文化與情境,以及臺灣民間信仰,如城隍廟、城隍爺、黑白無常、魑魅魍魎,民俗的腳尾飯
、擲筊、神龕、符咒、十八仔,白色恐怖時期的匪諜、抓耙仔、黑名單等元素。遊戲製作者姚舜庭表示:「遊戲的背景雖然是設定在戒嚴時代,但是並沒有強調故事發生的地點就是在臺灣,更沒有明確寫出時間點,主要是凸顯這是在任何有政治壓迫的時代,都有可能發生的故事。」看來, 這部電影又要成了民進黨的另一部選票提款機了.
都七十年了, 國民黨成了人家永遠提不完的債, 而他付出的血汗並沒有被新年代的台灣人當做恩典來記憶, 連還債都不給算在內.
台灣的電影藝術正走反向成長. 當年『悲情城市』又被一群不長進, 找不到新題材的年輕電影人重新炒作. 國民黨的黑帳變成了政治高利貨, 『返校』足以成為他滅亡的最後一根稻草.
同一時間, 我們也同時觀看大陸全民熱烈慶祝建國七十年國慶大閱兵, 舉國歡唱著『歌唱祖國』. 有大陸年輕網友告訴我說, 他們以為大唐盛世己到人間.
同時, 台灣政壇全心注意選舉事情. 國民黨, 包括前後退脫黨. 國民黨從孫中山建黨, 最不缺的是分裂和背叛. 分裂和背叛好像是它的基因. 不過, 最近的情形令人看到的極度分裂, 讓人以為是否國民黨要壽終了. 一個個新型舊型政客拿出救台灣經濟為名 (台灣經濟真的差到要你們救嗎? 你賺得還不夠多嗎 ), 像嗜血的鯊魚, 一個個想自立山頭為王. 心想, 是否時間快到了. 什麼時間? 是否該給國民黨辦後事了.
大陸人把過去三反五反, 文革, 天安門等等不好的歷史丟到背後. 很多當朝的人都曾是歷史受害人, 他們大有理由去算舊帳, 不過目前他們只向前看, 因為大好前程等著,而倒霉的國民黨仍然存在他們歷史的帳本, 一筆早己該勺消的黑帳.也許國民黨辦了後事, 這黑帳也會消了.
台灣年輕人在不同的舞台, 罵三字經不以為足, 還拍了電影把台灣文化還能端出的後事的器物 -- 黑白無常、魑魅魍魎,民俗的腳尾飯、擲筊、神龕、符咒、十八仔, 放在電影混成另一類白色恐怖. 我以為『返校』這電影不就是另一種後事?
問題是,給國民黨辦完了後事,是不是台灣也該辦自己後事的時候了?
台灣何去何從?
乃公最近和一位大陸朋友談及祖國的定義.台灣的希望是成為世界公民.
我說世界將來些人會成為世界人. 這些包括: 難民, 移民者, 雙多重國籍者, 國家定位不清者 (比如未來壽終的中華民國, 克里米亞, 卡什米爾, 依斯蘭國, 塔利班等等). 可惜過去某些像北韓的流氓國家(rogue state)己經從良了, 否則台灣在辦完後事後, 可以多一位世界公民的會員夥伴.
最近和台灣網友交談一個熱門話題 -- 一部又拿白色怖當背景的電影, 名叫『返校』.
背景設定在 1960 年代戒嚴時期偏遠山區的高中校園翠華中學,採用大量的臺灣文化與情境,以及臺灣民間信仰,如城隍廟、城隍爺、黑白無常、魑魅魍魎,民俗的腳尾飯
、擲筊、神龕、符咒、十八仔,白色恐怖時期的匪諜、抓耙仔、黑名單等元素。遊戲製作者姚舜庭表示:「遊戲的背景雖然是設定在戒嚴時代,但是並沒有強調故事發生的地點就是在臺灣,更沒有明確寫出時間點,主要是凸顯這是在任何有政治壓迫的時代,都有可能發生的故事。」看來, 這部電影又要成了民進黨的另一部選票提款機了.
都七十年了, 國民黨成了人家永遠提不完的債, 而他付出的血汗並沒有被新年代的台灣人當做恩典來記憶, 連還債都不給算在內.
台灣的電影藝術正走反向成長. 當年『悲情城市』又被一群不長進, 找不到新題材的年輕電影人重新炒作. 國民黨的黑帳變成了政治高利貨, 『返校』足以成為他滅亡的最後一根稻草.
同一時間, 我們也同時觀看大陸全民熱烈慶祝建國七十年國慶大閱兵, 舉國歡唱著『歌唱祖國』. 有大陸年輕網友告訴我說, 他們以為大唐盛世己到人間.
同時, 台灣政壇全心注意選舉事情. 國民黨, 包括前後退脫黨. 國民黨從孫中山建黨, 最不缺的是分裂和背叛. 分裂和背叛好像是它的基因. 不過, 最近的情形令人看到的極度分裂, 讓人以為是否國民黨要壽終了. 一個個新型舊型政客拿出救台灣經濟為名 (台灣經濟真的差到要你們救嗎? 你賺得還不夠多嗎 ), 像嗜血的鯊魚, 一個個想自立山頭為王. 心想, 是否時間快到了. 什麼時間? 是否該給國民黨辦後事了.
大陸人把過去三反五反, 文革, 天安門等等不好的歷史丟到背後. 很多當朝的人都曾是歷史受害人, 他們大有理由去算舊帳, 不過目前他們只向前看, 因為大好前程等著,而倒霉的國民黨仍然存在他們歷史的帳本, 一筆早己該勺消的黑帳.也許國民黨辦了後事, 這黑帳也會消了.
台灣年輕人在不同的舞台, 罵三字經不以為足, 還拍了電影把台灣文化還能端出的後事的器物 -- 黑白無常、魑魅魍魎,民俗的腳尾飯、擲筊、神龕、符咒、十八仔, 放在電影混成另一類白色恐怖. 我以為『返校』這電影不就是另一種後事?
問題是,給國民黨辦完了後事,是不是台灣也該辦自己後事的時候了?
台灣何去何從?
乃公最近和一位大陸朋友談及祖國的定義.台灣的希望是成為世界公民.
我說世界將來些人會成為世界人. 這些包括: 難民, 移民者, 雙多重國籍者, 國家定位不清者 (比如未來壽終的中華民國, 克里米亞, 卡什米爾, 依斯蘭國, 塔利班等等). 可惜過去某些像北韓的流氓國家(rogue state)己經從良了, 否則台灣在辦完後事後, 可以多一位世界公民的會員夥伴.
星期二, 10月 01, 2019
烈士論
烈士論 容乃公
烈士被拿來當做為國家社會壯烈捐驅的用法可能是近代才開始, 而且有為了實際
目的把這個名詞簡化的嫌疑. 或許因此有人以為有小義行而死的人, 比如消防員
, 可以不可以被放在烈士館公祭曾引發爭論. 古人最講義行,但孔子經傳好像沒
提過烈士.史記的那些合乎現代人稱為烈士的壯士被司馬遷放在刺客列傳, 他有
用到烈士這個詞, 但沒有為之列傳.
其實烈士不一定指為了壯義而死的人, 活的也可以. 所以沒被放在國家烈士碑那
些義人照說也要人為他們討個說法.
一個國家或政治團體的烈士有時會是敵國的惡人. 日本人把在戰爭中為國而死的
, 通常就放在神社, 而不是烈士紀念館. 這倒比較合古人的看法, 有宗教信仰的
, 把那千萬個有名的亡魂放在神社當神來祭. 這一點, 有人因為不理解日本人根
據傳統宗教信仰 (迷信?) 的做法而指責 -- 日本人的神社主要不像為去頌揚一
個戰爭的正義性 (除了有心的政客 ),而是為了靖安那些死鬼不來人間作亂而去
年年祭拜. 對不信鬼神的,在乎烈士紀念碑只有政治含意,有人為之耿耿于懷。
李斯列傳曾在頌揚儉節仁義之人說烈士死節之行顯於世. 很多烈士為了義行而死
, 但古人沒有把死拿來當唯一條件, 所以後人在乎義行, 把自己都稱為烈士了.
據《世說新語 -- 豪爽》記載:東晉王處仲酒後常吟唱曹操《步出夏門行》中「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悲壯詩句,一面唱,一面用如意
(古代供玩賞的一種器物)敲打吐痰用的玉壺,結果壺口都被敲缺了。《玉壺吟
》即以此為題。「壺女」被拿來當做《紅樓夢》中妙玉的判詞:「終陷濁泥中」
, 表示曹操不淨, 而妙玉也是, 但二者誰是烈士?
曹操自以為烈士, 他並沒有為了義行而死. 曹操在其中《龜雖壽》一段自比神龜
-- 『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
,壯心不已』。
說有遠大抱負的人士到了晚年,奮發思進的雄心不會止息。從曹操一生行誼顯然
不足以被放在烈士紀念碑.
不是被史家罵氣節差的時代為國捐驅的『烈士』比較少. 明朝末年當被史家詬病
為氣節低落, 實際上, 據說甲申之亂明朝為國捐驅的官員達四千人之多. 柳如是
的狀元老公錢牧齋和老婆相約投水而縮足被貽笑大方, 她才稱得上烈士, 以詩為
証:
美人顧影憐憔悴,烈士銷魂感別離。一樣黃昏怨花柳,豈知一樣負當時。
烈士一詞最後落到變成政治詞語可能和新文化對傳統文字學修養太少有關係. 其
實烈士自唐朝以來, 一直是在佛教文化被理解. 上頭說到妙玉, 她的下場在于修
太少的『不淨觀』, 其程度遠過曹操. 相比之下, 能稱為烈士的反而是寫烈士銷
魂感別離的柳如是.
把烈士這個字帶到中國文化場的人是唐三藏法師, 他介紹了佛教相當重要經典的
『烈士池』, 以後被許許多多傳奇小說用不同的方式說明什麼是烈士.
《烈士》故事出自《大唐西域記》卷七,「烈士池及傳說」。
它講述了古代印度有一隱士,隱名滅跡來到施鹿林附近的涸池邊,結廬隱居。隱
士「博習伎術,究極神理」。
後來隱士尋得烈士,二人「設壇場,受仙法,依方行事」,以諧成仙之願,隱士
囑咐烈士「願一夕不聲」是成仙的秘訣。但這一切因烈士夢幻中驚叫而終告失敗
。
烈士為報答隱士的知遇之恩,一直信守屏息不發聲的誓言,在夢境中他堅持緘口
不語,但卻激怒了先前的主人,使先主性起,持刀殺死烈士。於是烈士轉世投胎
到南印度一大婆羅門家,經過受胎、再生、他備受痛苦,以後又經過讀書、成年
結婚、喪親、生子幾個階段。夢幻中經過幾十年,在各個階段中都遇到巨大的折
磨與痛苦,但烈士每每想到隱士對他的恩德,都隱忍不發一言。然而在他轉世後
的 65 歲時,他妻子以不說話就殺死他們的兒子相威脅,迫使烈士開口說了話,
致使多年夢寐以求的成仙法事毀於一旦。
在佛教經典《雜寶藏經》卷二《婆羅那比丘為惡生王所苦惱緣》段成式的《酉陽
雜俎》續集卷之四中的「中岳道士顧玄績」, 和唐人傳奇『杜子春』等等, 林林
總總都沒說什麼人為國捐驅, 而在說一個堅持而己.
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說唐人「始有意為小說。傳奇者流,源蓋出於志怪,
然施之藻繪,擴其波瀾,故所成就乃特異。其間雖亦或托諷喻以紓牢愁,談禍福
以寓懲勸,而大歸則究在文采與意想,與昔之傳鬼神明因果而外無他意者,甚異
其趣矣。」
他對宗教狹窄的偏執使他只被後人立了銅像,而沒列烈士碑,殊為可惜.
他在他的作品『墳』裡說: 『節烈這兩個字,從前也算是男子的美德,所以有過
「節士」,「烈士」的名稱。然而現在的「表彰節烈」,卻是專指女子,並無男
子在內』。乃公說, 談烈士這個題目, 魯迅大約也只能談到這兒了.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