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12月 27, 2015

駁木蘭非漢人說


駁木蘭非漢人說   容乃公

楊典在他書中有女侵略者一文,其見解是來自很多學者對花木蘭為北魏
時的故事.這個說法,很有趣,但是未必可以把花木蘭是中國人心目中的民
族英雄一下子抹去:

1  女侵略者

吳藕汀《藥窗詩話》之「木蘭從軍」一則云:「一個女子參軍,自古
稀少,歷史上除了少數民族,很難找到。因此,只要提到為女人爭一
口氣,就不屑將侵略者借來一用」。又云:「像這樣一個侵略者的幫
兇,我們漢族人竟然把一篇侵略者頌揚自己有功之人的文字作為張本
(指《木蘭辭》),當做一個抵禦外敵的英雄來崇拜」。花木蘭的籍
貫模糊,而她所從之軍是北魏還是前秦,也不清楚。但有一點是肯定
的:她是來打中國的「女侵略者」,而絕非什麼「民族英雄」。中國
歷史上,大凡「民族英雄」最後都不得好死,而花木蘭戍邊十二年後
回鄉得以善終,這哪裡會是中國(漢人)的事。

註:花木蘭究竟是北狄還是漢人,歷來說法不一。如《河南通志》:
「隋木蘭,宋州人,姓魏氏。恭帝時發兵御戍,木蘭有智勇,代父出
征,有功而還」。有人說姓朱,有人說複姓木蘭,有人說是姓魏,不
一而足。明人馮夢龍在《智囊》中稱她是前秦人,而徐渭《四聲猿》
中則雲其姓花,名木蘭,父花弧(一說朱文祿),姐花木蓮,幼弟花
雄,母親姓袁。但無論如何,她是北魏人,北魏(鮮卑族拓拔氏政權
)與柔然之戰,與中原漢人關係不大,故花木蘭本身是個「外國鬼子
」。



乃公對此說不以為然:


1.《木蘭詩》中之戰事,當發生於北魏與柔然之間,照說她沒有參加過打漢人的
戰事。

《木蘭詩》產生的時代眾說紛紜,但據其最早著錄於陳釋智匠所撰的
《古今樂錄》,可證其產生之時代不晚於陳。詩中稱天子為「可汗」
,征戰地點皆在北方,則其產生之地域在北朝。詩中有「旦辭黃河去
,暮至黑山頭」,「但聞燕山胡騎聲啾啾」語。黑山即殺虎山,在今
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東南,去黃河不遠。燕山指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
共和國杭愛山。據此,《木蘭詩》中之戰事,當發生於北魏與柔然之
間。柔然是北方遊牧族大國,立國一百五十八年(394—552)間,與
北魏及東魏、北齊曾發生過多次戰爭。而最主要之戰場,正是黑山、
燕然山一帶。429年,北魏太武帝北伐柔然,便是「車駕出東道,向黑
山」,「北度燕然山,南北三千里。」(《北史‧蠕蠕傳》,蠕蠕即
柔然。)


此詩收入《樂府詩集》的《橫吹曲辭‧梁鼓角橫吹曲》中,至唐代已
廣為傳誦,唐人韋元甫有擬作《木蘭歌》,可以為證。因此,學者們
大都認為,民歌《木蘭詩》產生於北朝後期。[1]  [10]






2.說花木蘭為突厥族人,只能算是推想:

《內蒙古晨報》2009年10月14日第10版  作者:張昊文  原
題為:花木蘭是鄂爾多斯准格爾旗人.他認為木蘭是突厥族人.

日前,鄂爾多斯市准格爾旗史志辦楊玉銘根據民國年間編纂《綏遠通
志稿》,並查閱漢魏至隋唐有關征戰的記載,對照《木蘭詩》記述的
古地名考證現地名,認為花木蘭為隋代勝州屬地突厥族人,即今內蒙
古鄂爾多斯市准格爾旗境人。這個論文並沒有提到直接証明說花木蘭代
父從軍的木蘭是突厥族人,若果是,她到底出征打誰?

3.可汗不是胡人專利.漢人也可稱為可汗

《木蘭詩》中只見「可汗」不見「單于」。「單于」,為漢
代北方匈奴部落首領之稱,「可汗」則是隋唐時柔然、突厥等北方遊
牧民族首領之名。

漢人君主也稱可汗,但非自稱,
《樂府詩集‧木蘭詩》是漢字的成品,而且

唐朝貞觀四年,擊敗東突厥後,西域各國君主在長安尊唐太宗為「天可汗」,貞觀
二十一年滅薛延陀第二次在靈州被15部鐵勒諸部酋長尊為天可汗,其地位在
遊牧民族語義中比聖人可汗還高,「天」在突厥語中具有很高尚、有權力的含義,其後
在中亞掌權的突厥國王吐火羅葉護、石國吐屯王也稱唐玄宗為「天可汗」,在安史之亂後唐代宗也
被回紇人藥葛羅稱為「天可汗」




對於北魏陝人花木蘭,代父北征柔然還有待進一步考證。明代鄒之麟
著《俠女傳》說:「木蘭,花姓,陝人也」,北魏太武帝年間,替父
從軍,參加了北魏兵伐柔然的戰爭,屢建戰功。花木蘭家在陝西延安
城南萬花鄉,1984年,萬花鄉還修復了木蘭陵園。從地理方位考證,
木蘭代父出征的路線無大的偏差。

4.有人說《木蘭詩》
而木蘭的家鄉在河南省商丘市虞城縣
,不能確認。因為《商丘縣志》引用《大清一統志》載:「隋恭帝
時,募兵戍北方,木蘭代父行,歷十二年,樹殊勳,人不知為女子」
。查閱《中國歷代紀年表》,隋恭帝楊侑在位僅六個月便禪讓於唐,
並無十二年之紀。

不過,可能她出征十二年中也發生在唐太宗時.十二年未必可以說大清一流志
的資料有誤.


木蘭為準格爾旗人之證據不足最主要是詩中用了胡騎一辭.沒聽說胡人自稱
別人為胡.把花木蘭說成胡人,光這個字就指明這是全然胡說

是隋將韋雲起討伐契丹的戰場。因此木蘭才能「旦辭黃河去,
暮宿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從木蘭行軍的地理方位考證,楊玉銘推斷出木蘭的家鄉在勝州附近啟
民可汗所屬牧地,木蘭買鞍馬鞭轡之城有東、南、西、北四市,便是
隋朝設置的勝州城,今內蒙古鄂爾多斯市准格爾旗北的十二連城古城
遺址。當年人口眾多、市井繁華,盛極一時。《木蘭詩》後文「爺娘
聞女來,出郭相扶將」,也說明木蘭的家在勝州城內。至於詩中開篇
的「機杼聲」,再次驗證了木蘭的家離勝州城不遠,突厥人的遊牧生
產方式因勝州城漢族人的影響逐步漢化了。

楊玉銘以突厥人己經漢化,而有買馬鞭轡在東,南,西,北四市為隋朝設的
勝州城.這理論也很怪.

也許木蘭是漢化的胡人,勝州為胡地的建城.其實四市未必可以看成胡人
趕集.古時有市朝一夫,指市場的大小如一夫之地,即方百步,東西、
南北各長140 米左右 就是完全按照《周禮》的原則設計的.

清雍正元年(西元一七三二年)又由當時的諸羅縣分出
,設立一彰化縣,《台灣府志》就當時置縣之情形做了一簡單描述:
「半線街,分東西南北四市」。小小台灣彰化都可以有四市,不待隋朝
去化外特別建設成不胡不漢的商場.



由於文化落後,遊牧民族留下的典籍少得可憐。楊玉銘無法找到可以
佐證互見的實物。儘管如此,他依然堅持自己的推斷,花木蘭就是隋
勝州啟民可汗所屬突厥女子。隋煬帝大業初年(公元605年),啟民可
汗點兵助隋煬帝討伐契丹,花木蘭代父從軍。平定契丹後,跟隨煬帝
征伐高麗。大業十年(公元614年),高麗投降才班師回朝,花木蘭不
受策勳之賞,退伍回鄉,與家人團聚。

不過,就算楊玉銘的說法有理,也看不出花木蘭是個像楊典說的,一個
打漢人的鬼子, 最多她只是個打鬼子的女鬼.

中國歷朝有將近一半時間都不是漢人管的.問題是,從來,外來的政權在還沒
有入關,就己經努力漢化.這個事實不待史家去爭辯.而且其中漢化胡人多
于胡化漢人也是不爭的事實.有時,沒有全面漢化的胡人也有意無意以漢人
正朔自居.看京劇四朗探母就可見旗人要比漢人更漢.西太后自導的這出
京劇中,她無意把自己比為蕭太后,可是這個戲講的是漢人流落番邦的困境.
慈禧特別創造一個腳登「寸子」的旗鞋的蕭太后走外八字的 身段,而全戲番
邦的稱呼全然不忌.其實她也十足是個鬼子.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