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12月 26, 2015

荷蘭漢學家高羅佩在渝期間交遊考

荷蘭漢學家高羅佩在渝期間交遊考

作者簡介:施曄( 1965-) ,女,江蘇人,上海師範大學人文與傳播學
院教授,博士,主要從事中國古代小說研究。

施曄

( 上海師範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上海200234)

摘要:

高羅佩是名揚世界的漢學家,其漢學研究的核心宗旨是想成為一個建
功於時、吏隱於世的中國傳統型士大夫。為此,他不僅潛心於對中國
詩詞歌賦、琴棋書畫的研究,而且廣交各界名士及文化精英,以期充
分融入中國士人階層。作者在廣羅文獻資料的基礎上,輔以高氏後人
及同事的回憶,以期揭開這段塵封的歷史,重現二戰時期高羅佩於陪
都重慶的交遊。


荷蘭漢學家高羅佩1畢生鍾情於中國古代士大夫文化,不僅醉心於琴
棋書畫及漢學研究,還熱衷於結交各界名士,詩詞唱和、琴瑟協律,
譜寫了一段段士林佳話。然而,對高羅佩在渝期間的交游情況,目前
國內學界一直無人能作較為詳盡的考證,主要原因是相關資料的欠缺
。雖然 2011 年 3 月剛出版的《大漢學家高羅佩傳》所引之高氏日
記有一些記錄,但因相關人士,如郭沫若、於右任、徐悲鴻等人的年
譜均失收他們與高羅佩的交往情況,因此該傳記有限的數據無法支撐
起具有說服力的考證。

所幸的是,筆者於 2011 年 8 月在荷蘭萊頓大學東亞圖書館訪得沈
尹默先生題籤的冊頁《巴江錄別詩書畫冊》及天風琴社成立紀念照、
天風琴社與渝都各界餞送荷蘭高芝台博士及水世芳夫人回荷紀念照、
二戰時期荷蘭駐華使館成員與中國官員合影照各一幀,還發現了一部
分題有款識的書畫及藏書,並走訪了高羅佩長子高惠聯教授及《大漢
學家高羅佩傳》的作者萬蓮琴2女士,獲得諸多珍貴資訊。筆者擬以
上述資料為線索,並結合高羅佩傳記及相關中外人士的年譜、回憶錄
及作品集,對高羅佩在渝期間與各界名士的交遊作一詳細考證。

高羅佩於 1943 年 3 月 15 日抵達重慶,〔 1 〕 (P98) 擔任荷蘭
駐華使館一等秘書。當時的重慶是抗戰正酣的中國國民政府的陪都,
盡管滿目瘡痍、物資匱乏,卻聚集了各界精英,這就給熱衷於結交中
國名士的高羅佩一個極好的契機:

「在重慶度過的歲月,對我在學術和藝術方面的研究,具有了不可估
量的價值。來自中國所有重大文化中心的最優秀學者和藝術家都聚集
在這裡,而因為實際上沒有其他娛樂,放鬆自己的主要活動是每天的
茶話會,以及就中國文化中任何想象得到的話題進行沒完沒了的交談
。」〔 1 〕 (P98 ~ 99) 據高惠聯回憶,他父親不願搬到安全係數
高的山上寓所,寧願住在市中心以便訪友及了解中國社會。

從 1943 年 3 月到 1946 年 4 月,高羅佩利用這 3 年時間參加了
重慶天風琴社,以琴會友、切磋技 117 藝; 並經常參加文學界、書
畫界人士的雅集,以文會友,交流字畫鑒賞、古董收藏之經驗,風流
余韻,傳播至今。

現將高氏在渝期間之交遊考述如下。

沈尹默

沈尹默 (1883 — 1971),原名君默,齋名秋明、匏瓜,號「東陽仲
子」,浙江吳興人。沈尹默不僅為現代教育家和詩人,還是一代書壇
巨擘,其書法古勁秀逸,深得二王神韻,民國初年就與於右任享有「
南沈北於」之美稱。1939 年,沈尹默因日軍侵滬西遷重慶,由此結
識高羅佩,過往頗頻。戴自中所編《沈尹默年譜》記載:

1944 年甲申年六十二歲《世界美術大辭典》主編,荷蘭駐中國大使
一等秘書,漢學家高羅佩,稱先生為「民間第一大書家」。並撰對聯
一副求教於先生。〔 2 〕 (P91) 而高羅佩日記對與沈的交往也有記
錄,如 1946 年 3 月 12 日的日記:
5 點和巴克曼3去了沈尹默 (知名書法家,古文字書寫領域專家 )那
兒,借了硯石。
這段君子之交因高羅佩調回荷蘭而不得不中止。
也就在當月,沈尹默題籤《巴江錄別詩書畫冊》4 (圖 1),並贈《
臨江仙》詞作別高氏夫婦:

圖 1 沈尹默題籤《巴江錄別詩書畫冊》新燕交飛渾未慣,輸他舞袖
輕盈。年年南陌復東城。一尊花下,長記別時情。麗日和風游更好,
朝來忘是清明。煙波江畔踏青行。春愁如草,已向岸邊生。

詞後題款曰: 右《臨江仙》詞一闋錄請芝台先生正之。落款「尹默」
,下鈐「東陽仲子」朱印。

此外,高羅佩家族收藏有多幅沈尹默書法作品,其中一幅抄錄了陸游
《北園雜詠》三首,上款題曰: 「高羅佩先生方家雅鑒」,下署「甲
申秋初尹默」,鈐「沈」及「尹默」印兩枚。

筆者還走訪了萊頓大學民族學博物館,該館收藏的高羅佩文物中有沈
尹默書法作品兩件,5其中一幅「樓依水月觀,門接海潮音」6的楹
聯有題贈芝台先生之上款。因該館大部分高羅佩藏品收於另一處庫房
,不對公眾開放,故筆者無緣親自過目,只能參照博物館網站7的相
關圖片,介紹收於該館的高藏沈尹默、馬衡、徐悲鴻等人的書畫作品

高羅佩與沈尹默之弟沈兼士也有來往,有高
氏日記為證:

1943 年 5 月 9 日: 早上在一把扇子上作畫,3 點半拜訪了沈兼士
教授,6 點回家。〔 1 〕 (P102) 沈兼士為我國著名的語言文字學
家、教育學家,與其兄沈士遠、沈尹默有「北大三沈」之美稱。

于右任

于右任 (1879 — 1964),別署「騷心」、「髯翁」,晚號「太平老
人」,陝西三原人。他早年追隨孫中山參加同盟會,後長年在國民政
府擔任高級官員,同時也是中國近代書法家及教育家,因首創「標准
草書」而被譽為「當代草聖」。

抗戰爆發後,國民政府各院部於 1937 年陸續遷渝。年逾六旬的監察
院長於右任也於次年抵達山城重慶。監察院是個徒有虛名的機構,作
為國民黨元老,於右任只是蔣介石裝點門面的牌子。

因此,在渝期間,他常與友人同道詩酒唱酬,揮毫潑墨,鼓琴抒懷,
其中當然少不了與高羅佩的交往。高羅佩在日記中說: 「我加入了幾
個文學協會,其中最重要的是『天風琴社』,在那兒我遇到了很多於
右任那樣的知名學者和像『信仰基督教的』馮玉祥將軍那樣的很有趣
的人物。」〔 1 〕 (P99) 筆者找到兩份資料證明高羅佩所言:

一是天風琴社成立紀念照。重慶天風琴社於

1946 年 1 月 13 日成立,主要成員合影留念,二排右三為於右任,
二排左三為馮玉祥,馮玉祥的左邊即為高羅佩。
二是高羅佩家族保留至今的於右任所贈楹

118 第 3 期上海師範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2 年聯: 「看
山愛竹了公事,焚香掛畫似神仙。」楹聯上款題曰: 「高羅佩先生正
之」,署「於右任」,下鈐「右任」印。


馮玉祥

馮玉祥 (1882 — 1948),原名馮基善,字煥章,安徽巢縣人,民國
時期著名軍事家、愛國將領及民主人士。

馮玉祥與高羅佩的交往集中於 1943 至 1946 年間。當時,馮在重慶
的活動以督練軍隊、籌措抗戰資金為主,與重慶各界的交往非常廣泛
。除政治活動外,出身行伍的馮玉祥熱衷於參加重慶詩人、琴士、書
家的雅集,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

在重慶天風琴社成立的紀念照上,他恰好站在高羅佩的左側,兩人的
身高及威儀不分伯仲。馮玉祥是琴社的積極分子,據著名琴家楊清如
8回憶,「何老師在渝時父親組織了天風琴社,抗戰期間有古琴家徐
元白、馮玉祥,還有荷蘭人高樂佩9等琴友經常聚會彈琴,我每次參
加」。十故琴社餞別高羅佩夫婦的紀念照上當然也少不了馮玉祥,他
位於前排左四,而前排右五、左五分別為高羅佩及夫人水世芳 (圖
2)。

圖2 1946 年天風琴社與渝都各界餞送高羅佩夫婦回國

高羅佩家族收藏有馮玉祥的書法作品一幅:

「萬國睦,人民樂。既壽而康,承天之和。」上款題曰: 「羅佩先生
法家。」落款為「馮玉祥,三五年二十九日」。下鈐姓名印一枚。

此外,馮玉祥還於 1946 年 3 月 25 日手錄《詩經‧小雅‧鹿鳴》
中的詩句作為「羅佩先生賢夫婦回國紀念」,收在《巴江錄別詩書畫
冊》中。

馬衡

馬衡( 1881—1955 ) ,字叔平,浙江鄞縣人。
中國著名金石學家、考古學家和書法篆刻家,「工書、喜刻印、精鑒
賞,收藏書畫碑版甚豐」。〔 3 〕 (P148) 高羅佩常與馬衡、沈尹
默、王世傑等人切磋書畫鑒賞方面的心得,他也收藏了不少馬衡的墨
寶及印章,如有上款題贈芝台先生的楹聯「樂不在聲而在道; 德不在
手而在心」□瑏□等。對高羅佩收藏的許多古籍字畫毀於兵燹,馬衡
深感惋惜,為此給高羅佩的書齋題名「猶存庵」,並識曰: 「芝台先
生酷愛吾國文化,所收書籍文物半成劫灰,幸宋琴等攜以自隨,猶得
無恙。因號所居曰猶存庵,屬為題額即希。」以此說明書齋得名「猶
存庵」的緣由。

此幅書法作品現為高羅佩子女收藏。
在《巴江錄別詩書畫冊》中,馬衡題「游於藝」三字贈送給高氏夫婦
,並識曰: 「芝台先生以荷蘭外交家而精研謹學,好古敏求,多才多
藝,博雅士也。今將偕其夫人歸國,題此贈別藉留別後之思。」署名
「叔平馬衡」,下鈐姓名印一方。而在天風琴社送別高氏夫婦的紀念
照上,馬衡位在高羅佩之後。

郭沫若

郭沫若 (1892 — 1978),原名郭開貞,字鼎堂,祖籍福建汀州寧化
。郭沫若是中國新詩的奠基人之一,中國歷史劇和唯物史觀史學的先
鋒,古文字學家、考古學家及社會活動家。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
曾任中國科學院首任院長、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副總理兼文化教育委
員會主任等職。

抗戰時期,郭沫若於 1938 年 12 月抵渝,〔 4 〕 (P411) 擔任國
民黨軍委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一職,後改任文化工作委員會主任。郭
沫若在重慶期間非常活躍,廣泛團結文化界進步人士從事抗日救亡活
動。但是《郭沫若年譜》及《郭沫若在重慶》等書均未提及他與高羅
佩的交往。然而雁過留聲、人過留痕,以下是郭沫若與高羅佩交遊的
證據:

一是《大漢學家高羅佩傳》作者之一巴克曼回憶說: 「雖然我在學術
上絕對是個新手,但他 (指高羅佩 )還是把我介紹給了他的幾個學者
和藝術家朋友。他們當中只有一位我在很久以後,即在 1962 年,在
北京又重新遇見,他擔任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很高的職位,其中之一的
職位是中國科學院院長。他就是著名的文人、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和
馬克思主義者郭沫若。當時,在重慶時,他 119 施曄: 荷蘭漢學家
高羅佩在渝期間交遊考一邊用意味深長的目光看著高羅佩的印章和古
書,一邊勸我不要只研究古代中國,而主要應該研究新中國。」〔 1
〕 (P123) 二是《巴江錄別詩書畫冊》中郭沫若的題詩:

五年戎馬亦棲遑,秋菊春荼取次賞。
澤畔吟余星殞雨,夷門人去劍橫霜。柔
荑已折傳香海,蘭佩空捐憶沅湘。屹立
嶙峋南岸塔,月中孤影破蒼茫……


冊頁上款識雲: 「芝台先生雅正,書以志別。」下署: 「丙戌春日,
郭沫若。」

郭沫若在此錄了兩首詩,前一首為寫於 1942 年 4 月 1 日之《偶成
》,後一首為作於 1941 年 7 月 16 日之《和老捨原韻並贈三首》
之第一首。□瑏瑢在此郭沫若合二為一,題寫於冊頁贈別高羅佩。華
東師範大學蘇淵雷教授的年表也記載了 1946 年 3 月郭沫若、田漢
等人題詩送別高羅佩之事:

荷蘭駐華大使館一等秘書高羅佩博士參觀缽水齋招飲,郭沫若、田壽
昌等人同座,即席題詩送高羅佩。□瑏瑣三是在天風琴社與渝都各界
送別高氏夫婦的照片中,郭沫若位於後排左一。

田漢

田漢 (1898 — 1968),原名壽昌,湖南長沙人。田漢是中國現代戲
劇的奠基人,同時又是著名的詩人、小說家、歌詞作家、文藝批評家
和社會活動家。

抗戰開始後,田漢作為中國文藝界的骨幹人物奔走各地宣傳抗日,創
作了大量抗日歌曲和劇本,並且親赴戰地勞軍,同時擔任由郭沫若領
導的國民政府政治部第三廳第六處處長,掌管藝術宣傳,輾轉於武漢
、重慶、桂林、貴陽、昆明各地。

《田漢年譜》〔 5 〕雖未提及他與高羅佩的交往,但記載了他由昆
明抵達重慶工作的確切時間,即 1946 年 2 月 10 日,這便為他與
高氏的短暫交往創造了可能。上文已提及高羅佩與郭沫若、田漢等人
於缽水齋雅集及郭、田題詩送別高氏夫婦之事,《巴江錄別詩書畫冊
》中田漢的題詩為:

細雨微波清水河,堤邊柳下覆車多。
後車不引前車鑒,故轍依然可奈何。

下署「大軍西遷舊句錄答芝台先生並以贈別,田
漢」。該詩寫於1937 年,題為《經清水河》,收錄
於《田漢全集》第十一卷。
另外,在天風琴社送別高羅佩夫婦的紀念照中,田漢位於第二排右四


徐悲鴻

徐悲鴻 (1885 — 1953),江蘇宜興屺亭橋人,中國現代美術事業的
奠基者,傑出畫家和美術教育家。

高羅佩日記記錄了他與徐悲鴻在渝期間的交往:

1945 年 2 月 10 日,早上和楊大鈞一起在公園裡散步。很晚吃午餐
。與大鈞一起訪問了潘天壽的美術學校,然後在學校裡拜訪了徐悲鴻
。〔 1 〕 (P116) 而徐悲鴻也有水墨畫馬之作贈於水世芳,現藏於
荷蘭民族學博物館。此畫的上款為: 「世芳夫人清賞,卅五年歲始。
」署名「悲鴻」,下鈐「徐」印。

許世英、王芃生

許世英 (1873 — 1964),字靜仁,號俊人,晚號雙溪老人,安徽秋
浦人。他是清末民國間重要政治人物,1936 年任中國駐日本大使,
抗戰爆發後奉召回國,任職於內政部、行政院等部門,1950 年去台
灣。

王芃生 (1893 — 1946),湖南省醴陵縣 (今醴陵市 )人,國民政府
重要官員,外交和對日情報工作專家。

許世英、王芃生與高羅佩是多年的老朋友。

早在 1936 年高羅佩於荷蘭駐日大使館開始他的外交生涯不久,他就
拜訪了中國駐日大使許世英。

在日記中他描述許世英道: 「一位瘦小的老先生,是精明的中國學者
的完美典範,在清朝晚期就已經出名了。」〔 1 〕 (P47) 許世英在
《明末義僧東皋僧師集刊》中亦回憶與高氏相識的經過說: 「余於二
十五年春奉使日本,遇於江戶,嘗在雪樓與芃生共座講道論詩。」〔
6 〕許世英指定公使館三等秘書孫湜給高羅佩講中文課,兩人因而亦
成至交。而時任公使館參贊的王芃生是日本問題專家,與高羅佩交往
亦相當頻繁。

1943 年,他們在渝重逢,「我在東京結識的中國大使許世英,現在
擔任國民政府要職,他原來的參贊王芃生現在是位將軍,領導外國情
報部的工作。由於我們在東京時就是老朋友了,所以現在的合作可以
說是親密無間。他在中國被日本占領 120 第 3 期上海師範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2 年區裡有一個非常好的間諜網路,對那兒的
情況熟悉得令人吃驚,我由此受益匪淺。除此之外,他對日本占領的
荷屬東印度的形勢也特別了解」。〔 1 〕 (P98) 許世英對他們在重
慶的相逢亦喜出望外: 「翌年羅佩游吾國,益精漢學,並獲古琴以旋
,今者同為抗戰,從其使者以來渝州,讀其編輯,誦其敘言,益見其
德業之日以進修也。」□瑏瑤許世英還是天風琴社的成員,琴社成立
及送別高羅佩的紀念照上都有他的肖像,前一張照片他位於於右任左
側,而後一張他位於婁翁克□瑏□左側,可見重慶期間他與高羅佩的
交往頗為頻繁。

而高羅佩與王芃生的關係除詩文同好外,亦是合作夥伴。當時重慶因
戰爭需要聚集了一批日本專家,「高羅佩、比爾‧阿克爾和其他的一
些人屬於這個圈子,他們在盟國情報機構裡擔任職務,他們經常聚會
,定期與王芃生聯繫」。〔 1 〕 (P117) 王芃生還是高羅佩和水世
芳愛情的見證人。

1943 年 9 月 11 日高羅佩與水世芳訂婚,三天後他們在王芃生家度
過了中秋節:

6 點王芃生的汽車來了,接了世芳,然後接了比爾‧阿克爾等。因為
是中秋節,在王芃生家裡進行了賞月聯歡。〔 1 〕 (P104) 王芃生
亦描述當日的聚會雲:

頃者中秋佳夕,月明人靜,承偕其未婚妻水世芳女士與美國東方學者
艾維廉博士翩臨茅舍。嘉陵江畔,瓜果清供,君鼓宋琴,艾吹鐵笛,
引吭高歌,賡相酬唱,管弦既協,逸興遄飛,七載以來,無此清福。
□瑏□ 1943 年 12 月 18 日,高羅佩與水世芳在重慶基督教思恩堂
舉行婚禮,王芃生夫婦贈對聯「華國芳荷被懷琰,高山流水鼓鳴琴」
以賀「芝台先生、世芳女士花燭之喜」,王妻鐘賢英還是這對新婚夫
婦的介紹人之一。水世芳回憶說: 「王先生 (指王芃生 )在東京已經
很熟悉我的丈夫,在重慶他作為中國外國情報部門負責人,幫助了我
們通過『地下管道』,把我父親對我們婚姻的認可轉達到重慶。」〔
1 〕 (P106) 1944 年 9 月,高羅佩第一個兒子威廉出生。11 月 1
日,兩夫妻在埃維拉爾德陸軍上校家舉行了化裝舞會慶賀孩子滿月,
王芃生夫婦等 40 位賓客參加了舞會。〔 1 〕 (P115) 王芃生常去
高羅佩家作客,在水世芳的記憶中,他是個身材魁梧、性格開朗的人
,他和高羅佩常用日文交談,「他們的話我聽不懂,他們當然常常要
討論政治秘密。」〔 1 〕 (P117) 王世傑王世傑 (1891 — 1981),
字雪艇,湖北省崇陽人。他是我國著名法學家,國立武漢大學首任校
長,還歷任過民國教育、宣傳、外交部長等要職。

抗戰期間,王世傑隨國民政府遷往重慶,擔任國民政府外交部長等要
職,是蔣介石政治決策的主要參與者。除繁忙公務外,王世傑熱愛字
畫收藏,據王世傑之女王秋華回憶: 「父親是在遷居南京後開始收藏
我國古字畫,並漸漸對字畫培養出幾乎如癡如迷的酷嗜。抗戰期間大
家日子都過得很苦,但是父親只要稍有餘款,就用來買字畫……父親
有一個圖章,上刻『雪艇王世傑氏為藝林守之』,這枚章只蓋在他認
為最珍貴的字畫上。」〔 7 〕王世傑外交部長的身份及其對古代字
畫的愛好,使他與高羅佩有了相交的契機。高羅佩在 1943 年 5 月
12 和 18 日的日記中分別記載道:

12 點半王世傑和馬衡來吃午餐,繼續交談到 3 點,4 點拜訪了葉秋
原,談到了 6 點。買了硯石。

王世傑來觀看中國卷軸畫。〔 1 〕 (P102) 可見他們常在一起鑒賞
字畫古董。對此,王世傑日記也有記載:

午後荷蘭使館高羅佩 R . van Gulik 君來予郊外寓地閱予所藏書畫
及銅器。

此君似有語言學天才,其漢文僅在日本學習若干年,居然能作草書,
能作篆刻。

( 民國三十二年八月八日) □瑏瑧
王世傑該日日記所載恰與高氏日記吻合:

8 月 8 日: 3 點王世傑派他的汽車來了。到他家去了,在那兒喝茶
並欣賞畫作。〔 1 〕 (P104) 王世傑與高羅佩不僅是書畫同道、外
交界同僚,還是高羅佩和水世芳的介紹人□瑏□,可見他們在渝期間
過從甚密。

章士釗

章士釗 (1881 — 1973),字行嚴,筆名黃中黃、爛柯山人、孤桐等
,湖南長沙人,著名作家、律師、教育家和政治活動家。
121
施曄: 荷蘭漢學家高羅佩在渝期間交遊考

抗戰爆發後,章士釗於 1939 年 2 月由香港赴渝,並在國民參政院
擔任參政員,與張君勱、張瀾、陳獨秀、毛澤東、周恩來、於右任、
沈尹默、杜月笙等政、商、文化界名人廣有交往。然章士釗與高羅佩
交往的記載卻並不多,目前能找到的唯有《巴江錄別詩書畫冊》上章
士釗的贈別小詞《臨江仙》:

未必不來人竟到,笑言依舊愔愔。
案頭殘墨便摹臨。書家垂顧藉,揮灑各成林。記得文官花發日。主人
詩思難禁。城門垔此日又紅侵,一年同入蜀,輸是酒杯深。
詞後識曰: 「右臨江仙一闋錄奉,芝台、世芳賢伉儷同賞。」落款:
「丙辰三月同客渝州,孤桐章士釗。」
徐元白、徐文鏡徐元白 (1983 — 1957),號原泊,別署原白,浙江
臨海人,善詩文、書、畫,工山水及蘭,尤精古琴,能譜曲、斫琴。
他與弟徐文鏡幼年受其父徐月秋 (琵琶、古琴名手 )熏陶,愛好文學
、藝術、音樂。

後徐氏兄弟拜清末浙派大琴家、杭州雲居山方丈大休上人為師,盡得
浙派精髓,被譽為現代浙派琴家的代表。

徐文鏡 ((1895 — 1975),別署鏡齋,元白弟,著名書畫篆刻家、現
代浙派古琴大師,晚年定居香港。
抗戰時期,元白、文鏡流亡重慶,得遇高羅佩,並與章士釗、沈尹默
、馬一浮、張大千、齊白石、傅抱石、馬衡、商承祚、董作賓等藝術
名流來往頻繁。

1943 年,元白、文鏡與楊少五、查阜西、於右任、馮玉祥、裴鐵俠
、胡瑩堂、高羅佩等人在重慶組織天風琴社,元白任社長,他們經常
切磋琴藝、相互砥礪。天風琴社成立紀念照上,元白位於前排右一,
高羅佩位於二排左二; 天風琴社送別高羅佩夫婦的紀念照上,徐元白
則位於前排右三。

而在《巴江錄別詩書畫冊》中,徐氏兩代三人作畫贈別。徐元白作山
水畫「巴江送別」,題詩曰: 「高閣臨江渚,孤帆去碧空。離情與別
意,都在畫圖中。」上款識雲: 「芝台社兄偕世芳仁嫂由渝都返荷蘭
,天風社友設餞於隱園,各有題贈,因作此圖綴詩慰別。」落款為:
「中華民國三五年春徐元白寫意。」下鈐「臨海徐氏」及「徐元白印
」。
又畫夫妻蕙一幅,題曰: 「芝台賢伉儷,春暖返鄉去。別後長相思,
留贈夫妻蕙。」識曰: 「巴山送別芝台、世芳作,徐元白。」識語下
鈐「徐」及「元白」
印兩方。徐文鏡則作國畫「手揮五弦目送飛鴻」,識雲: 「芝台先生
賢伉儷歸國作此贈之。」落款:
「丙戌上巳鏡齋徐文鏡於渝州。」下鈐「徐文鏡印」
及「鏡齋」。

徐元白之子,11 歲的徐匡武亦作國畫一幅,畫中一人一琴,頗具古
風。署「徐匡武,十一歲畫」,並鈐「徐」印一枚。

另據陳之邁《荷蘭高羅佩》一文記載,1967 年初,高羅佩去柬埔寨
訪吳哥窟,返途經香港拜訪了琴友徐文鏡。高羅佩還將 1951 年寫給
徐文鏡的一首詩抄錄給陳之邁〔 8 〕:

漫逐浮雲到此鄉,故人邂逅得傳觴。
巴渝舊事君應憶,潭水深情我未忘。
宦績敢雲希陸賈,游蹤聊喜繼玄奘。
匆匆聚首匆匆別,更泛滄浪萬里長。


這是高羅佩傳世的極有限的詩作之一。

此外,高羅佩家族還收藏有徐氏兩兄弟之畫作。徐元白有「蘭花圖」
題詩曰:

手培蘭蕊兩三栽,日暖風和次第開。
坐久不知香在室,推窗時有蝶飛來。
下識「芝台大方家屬寫,乙酉春弟元白」。下鈐姓
名印。徐文鏡則在其山水畫上題詩曰:
天風浪浪,海山蒼蒼。
一別萬里,長無相忘。

詩後款識曰: 「荷蘭高羅佩博士深浚學善,右琴相與,結天風琴社於
渝,過從甚歡,茲將攜眷言旋,因寫斯圖以示憯別,並乞教正。」落
款為「丙戌花朝臨海徐文鏡記」,下鈐姓名印。

荷蘭萊頓大學東亞圖書館高羅佩特藏室中還

存有徐文鏡《西湖百憶》□瑏瑩一冊,扉頁題有「高羅佩先生教正」
七字,下署「徐文鏡敬贈」。此書有徐文鏡丙申「西湖百憶自敘」及
丁酉序,應出版於 1957 年左右,故亦能證明離開重慶後高羅佩與徐
文鏡仍有交往。

楊少五、楊大鈞

楊少五 (1894 — 1959),四川重慶人,著名蜀派琴家,家藏唐、宋
、元、明、清各代古琴二十余床。〔 9 〕 (P106) 楊大鈞 (1913 —
1987),河北保定人,著名琵 122 第 3 期上海師範大學學報 (哲學
社會科學版 )2012 年琶演奏家和音樂教育家,長期從事音樂教育工
作,曾創作有琵琶曲《蜀道行》、《巴山夜雨》,二胡曲《步月吟》
、《雙鶯對語》等名曲。〔 10 〕 (P133 ~ 134) 高羅佩日記記載
了其在渝期間與楊少五、楊大鈞的交往:

1945 年 2 月 9 日: 9 點半與梁在平和楊大鈞一塊兒去了北岸,散
步去楊少五的農莊。12 點半抵達那兒,吃了午餐,與楊少五和石紹
夫老先生一起彈奏古琴和琵琶。

1945 年 2 月 25 日: 11 點楊少五和楊大鈞來了,一起乘車去了楊
少五的家,在那兒舉辦了盛大的午餐會,以慶賀天風琴社成立。下午
是彈奏音樂度過的,吃晚餐後欣賞燈籠。〔 1 〕 (P116) 此外,英
國漢學李約瑟在他的游記中也記載了高羅佩與楊大鈞的交往:

(1944 年 12 月 1 日 )與高羅佩夫婦共進晚餐……楊大鈞先生也在
座,他吹奏了笙,這是一種多管集合而成的樂器。〔 11 〕 (P252)
在天風琴社成立紀念照及送別高羅佩夫婦的合影中,楊少五分別位於
前排左一及二排右七。

而在《巴江錄別詩書畫冊》上,楊少五贈詩一
首曰:
圭璋深聞望,萬里識君遲。
傾聽龍唇響,翻慚驥尾隨。
時清懷故國,恨別賦新詩。
揮手鯨波去,停雲無限思。

上款識曰: 「芝台、世芳賢伉儷行將歸國,賦此相贈聊為別後之紀念
雲耳。」下款為: 「民國三五年春,學弟楊少五。」下鈐「少五」印

李約瑟、畢鏗

李約瑟 (Joseph Terence Montgomery Needham, 1900 — 1995),
英國近代生物化學家、科學技術史專家,以研究中國科學史著稱於世
,被譽為「當代利瑪竇」,其七卷本《中國科學技術史》填補了西方
漢學研究的空白。

1942 年秋,李約瑟受命於英國皇家學會前往中國援助戰時科學與教
育機構,他於 1943 年 3 月抵達重慶,並於 6 月建立中英科學合作
館,由此結識了包括高羅佩在內的大批學者及科學家。李約瑟把與高
羅佩的交往記載在他的游記中:

1944 年 12 月 1 日,重慶。與高羅佩夫婦共進晚餐。看到了他保存
的有 850 年歷史的中國古琴———七弦琴,木頭部分因年久而發出
優美的光澤。還有兩位彈琴的先生在座。中國航空公司的張先生以古
典風格彈奏古琴,他會制作並吹奏笛子; 舒先生則以現代風格彈奏古
琴,他也會制作古琴。張、舒兩位先生以及高羅佩本人高雅的演奏真
是使人美不勝收。〔 11 〕 (P251 ~ 252) 李約瑟與高羅佩在重慶
還經常參加當地文人的雅集。學者蘇淵雷在重慶創辦的「缽水齋」書
店成為當時陪都文化名人的沙龍,「 (缽水齋 )搬到重慶之後有美國
特使馬歇爾,郭沫若、沈尹默、汪東、田漢、高二適,英國李約瑟博
士,荷蘭漢學家高羅佩……尤其是兩位洋漢學家都能讀古文,寫文言
文,普通話、四川話都能講,後來《中國科技史》、《中國古代房內
考》等煌煌大著問世,影響深遠」。□瑐琉蘇教授還回憶道: 「 (缽
水齋 )重點舉辦文化交流、圖籍出版、學術座談、書畫展覽。在此期
間,英國李約瑟、荷蘭高羅佩二博士數與接席。」〔 12 〕 (P168)
此外,兩人在漢學研究方面也相互提攜。如高羅佩在《秘戲圖考》對
中國道教房中術有過誤解,認為這是對女性的一種「性搾取」 (
sexual vampirism) 。李約瑟糾正了他的看法,認為從中國家庭制度
的背景看,古代房中術總體來說是有益於兩性關係和提高婦女地位的
。〔 13 〕 (P145) 畢鏗 (Lawrence Ernest Rowland Picken,
1909 — 2007),英國動物學家,劍橋大學教授。

1944 年 9 月隨英國議會科學使團來到重慶,在聽過古琴大師徐元白
的演奏後,他迷上了中國古琴,並開始終其一生的唐朝音樂研究,有
《唐宮遺音》等專著存世。

據畢鏗回憶: 「我到重慶當天,高羅佩夫婦為幾位中國音樂家、李約
瑟夫婦和我安排了一個午餐會,梁在平、查阜西和徐元白都到了……
」〔 14 〕 (P9) 畢鏗買了古琴,成為徐元白的弟子,並加入了重慶
天風琴社。1945 年初,他前往成都沙堰山莊拜訪古琴家裴鐵俠,「
高羅佩給我寫了介紹信……拜訪裴鐵俠時,高羅佩托我完成一項 123
施曄: 荷蘭漢學家高羅佩在渝期間交遊考使命: 他交給我一部《莊周
夢蝶》古琴譜,讓我請裴老先生加注節拍符號。這份琴譜是高羅佩用
他那一手典雅工整的楷書親筆抄就的。幾個月後我收到裴的回信,信
封內夾著高羅佩托我帶去的手抄本。他說他很抱歉不能給琴譜加注,
因為他從未從老師那裡學過這首曲子」。□瑐□出於對中國古典音樂
的共同愛好,畢鏗與高羅佩在重慶結下了一段「琴緣」。

查阜西、梁在平

查阜西 (1895 — 1967),名夷平,字阜西,號鎮湖,江西修水人,
著名琴家。1936 年,他同彭祉卿、張子謙等人分別於蘇、滬兩地創
建今虞琴社,並主編《今虞》琴刊。抗戰時,於昆明、重慶、成都結
識裴鐵俠、管平湖、胡瑩堂、喻紹澤等多名琴人。

梁在平 (1900 — 2000),河北高陽人,著名琴家,尤工於古琴、古
箏與琵琶。1949 年後移居台北。

抗戰期間,梁在平抵渝,「入『天風琴社』,得益於徐元白、徐文鏡
,並結識荷蘭及英籍漢學家高羅佩與畢鏗等人」。〔 10 〕 (P118)
而查阜西早已名揚琴界,與徐元白等人相交多年。高羅佩日記及畢鏗
回憶錄都提到了他們兩人與高氏的交往。□瑐瑢此外,據《金陵訪琴
》一文的篇末小記記載:

「老人 (張充和 )向我憶起 1940 年前後的重慶時代,查阜西和荷蘭
漢學家高羅佩常常一同切磋琴藝,她就在一旁聽琴、學琴,並曾與高
羅佩、查阜西一同登台獻藝———她唱昆曲,他們彈奏古琴。」〔
15 〕 (P48) 萊頓大學東亞圖書館藏有高羅佩收藏的《今虞》琴刊一
冊,扉頁題曰: 「芝台先生教正,查鎮湖敬贈。甲申長至日於陪都。
」下鈐「查鎮湖印」。

該圖書館還收藏有梁在平所編之《擬箏譜》一冊,此書是梁在平贈給
查阜西,查再轉贈高氏的。扉頁題有兩人的贈語,分別為: 「阜西我
兄指教。弟在平贈於昆明。二十八年三月二十七日。」下鈐姓名印一
枚。「甲申臘月十八日自昆明付郵轉贈芝台社兄。查阜西識於遠遊前
五日。」

鈐印「阜西」。甲申為 1944 年,查於 1945 年赴美考察,故有「於
遠遊前」云云。

由此可見,高羅佩與查、梁兩位琴家的交往相當密切,多與切磋琴藝
、贈送琴書有關。

甘濤

甘濤 (1912 — 1995),字漢波,江南笛王甘貢三次子,傑出的二胡
、京胡演奏家和指揮家,享譽海內外的江南絲竹大師。

甘濤與高羅佩交往的資料鮮見,目前僅存高氏家族收藏的一副楹聯,
是甘濤為高羅佩新婚准備的賀禮:

鳳凰于飛梧葉秋風喜顧曲,
琴瑟協律高山流水締知音。

楹聯前識上款「羅佩先生、世芳女士結婚志喜」,落款「弟甘漢波敬
賀」。此聯不僅祝願高氏夫婦鳳凰于飛、琴瑟和協,而且也暗含作者
與高羅佩的知音之誼。

陳其采
陳其采 (1880 — 1954),字藹士,號涵廬,浙江吳興人。他長期任
職於國民政府銀行界,曾兼任立信會計專科學校董事長兼校長,1949
年赴台。

抗戰期間,身為總統府國策顧問的陳其采隨國民政府西遷重慶。他與
高羅佩交往的具體經過不詳,但高氏家族藏有陳其采所贈楹聯一對,
上聯為: 「枕邊書卷有餘味」,上款識「芝台先生屬書東皋禪師聯句
」,下聯為: 「徽外琴聲妙入神」,落款「民國第一乙酉冬陳其采」
。鈐「陳其采」及「涵廬」印兩方。

葉秋原

葉秋原 (1907 — 1948),原名葉為耽,字秋原,筆名林竹然、凌黛
等,浙江杭州人,著名法學家、人類學家和記者。因英年早逝,故關
於他的傳記資料罕見。

筆者從高羅佩日記中捕捉到一些蛛絲馬跡,如上文已提及高氏 1943
年 5 月 12 日的日記記載拜訪葉秋原事。另外《大漢學家高羅佩傳
》也提到 1943 年 6 月高羅佩結識水世芳後,常去葉秋原夫婦家作
客,高羅佩從葉家了解到世芳的家庭及教育背景。〔 1 〕 (P104)
此外,陳之邁《荷蘭高羅佩》附錄之一,方豪的《續談荷蘭高羅佩先
生》一文也提及: 「他 (指高羅佩 )和秋原是由談書法、談刻印、談
文學而結交的。秋原在藝文方面的興趣很廣,擅英文,時任立法委員
,曾在香港為孫哲先生所創辦的英文『天下』雜誌協助編輯。」〔
16 〕 (P63) 124 第 3 期上海師範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
2012 年吳國楨吳國楨 (1903 — 1984),字峙之,湖北建始人,國民
政府重要官員,赴台後因與蔣家父子政見不一,被開除國民黨黨籍。
1984 年 6 月病逝於美國。

1938 年 10 月,武漢淪陷,時任漢口市市長的吳國楨調任重慶市市
長。其辦事認真、不講人情的作風深得蔣介石信任。「 1942 年,吳
國楨任外交部政務次長,兼任蔣介石侍從秘書,負責接待外國高級官
員。」〔 17 〕 (P432) 這為他結識高羅佩創造了契機。在荷蘭駐華
大使館拍攝於 1943 年 4 月 23 日的合影中,吳國楨位於前排右二
,他的右邊兩人分別為國民政府主席林森和荷蘭大使婁翁克,高羅佩
位於後排左三。

而高羅佩日記也記載了他與吳的交往:

2 月 23 日: 7 點半在吳國楨家吃晚餐,在康先生家裡與中國藝人跳
舞,彈奏古琴。〔 1 〕 (P116) 洪陸東洪陸東 (1893 — 1976),浙
江黃巖人,國民政府司法界重要官員。1949 年初赴台,同年秋辭政
務次長,隱退執教東吳大學,主講中國文學。

有關高、洪交往的線索,目前發現洪陸東贈高氏楹聯一副、書兩冊及
《巴江錄別詩書畫冊》上的一首詩。楹聯雲:
雲影匯方塘魚游天上,
竹蔭浮短榻人臥雪中。
聯前上款題「芝台吾兄雅屬」,聯後落款「洪陸東」
並鈐姓名印。
另,洪陸東贈高氏《易培基等侵佔故宮古物
案鑒定書》上下兩冊,內封題曰: 「芝台吾兄存查,
洪陸東奉贈。」下鈐「陸東」印。

此外,洪陸東在《巴江錄別詩書畫冊》中抄錄宋人石介《泥溪驛中作
》詩贈別高羅佩,並識曰:
「芝台博士偕世芳夫人歸國書此話別,洪陸東。」
下鈐姓名印一方。

陳之邁

陳之邁 (1908 — 1978),筆名微塵,廣東番禺人。他長年活躍於國
民政府外交領域,精通英、法、德語,雅好京劇書畫,收藏廣博。

陳之邁與高羅佩不僅是工作夥伴,而且是詩文書畫同道: 「我和他在
戰時重慶相識,相交二十四年,中間曾兩度為外交同事,可惜時間都
是那麼短暫。」〔 16 〕 (P57) 1947 年,陳、高各以駐美大使館參
事身份相遇於華盛頓,「我們相別三年,異地重逢,頗有他鄉遇故知
之感。在這個時期,我們交往很密,雖則我們的工作都很繁重,不易
找到時間長談。那時他以其所著《琴道》一書見贈,並蒙親筆題識」
。〔 16 〕 (P15) 1966 年秋,18 年未見的他們又相遇於日本東京
,久別重逢,歡洽異常,過從甚密。

高羅佩去世後,陳之邁協同荷蘭駐日大使館參事傅立思 (W . Ch .
E . A . de Vries) 夫婦共同整理、收檢、裝運了高羅佩的遺物,
並撰寫了第一本高羅佩傳記《荷蘭高羅佩》。

程獨清

程獨清 (1894 —?),字蜀青,齋名憶鶴庵,浙江紹興人。□瑐瑣他
曾供職軍界。1935 年曾與徐元白、查阜西、黃鞠生、徐文鏡、王藹
南等人創建南京清溪琴社。抗戰時流亡重慶,亦為天風琴社成員之一

《巴江錄別詩書畫冊》錄有程獨清贈別高羅佩長詩一首與水墨畫一幅
,詩名為《高芝台先生返荷蘭祖國贈別》:

海東海西千萬程,同文共軌期可能。
調絲勒石書剡籐,客窗落日燒寒燈。
研鑽古紙秋天蠅,案頭干殺車公螢。
目光炯炯流晨星,罅隙靡不成通明。
……
詩後署: 「蒼崖程濁清貢拙,歲在丙戌暮春。」下鈐
「蒼崖」印。

方豪

方豪 (1910 — 1980 ),字傑人,筆名茅廬、聖老、絕塵等,浙江杭
縣人,著名歷史學家及宗教界人士。

據蘇雪林《悼念方豪神父———兼記抗戰時我和他一段交誼》一文所
述,方豪於 1937 年抗戰爆發後輾轉抵達昆明,在《益世報》任總主
筆及副社長,後又到重慶復旦大學任教,兼任《益世報》編輯。〔
18 〕 (P48 ~ 50) 方豪是在葉秋原家認識高羅佩的。

據方氏《續談荷蘭高羅佩先生》一文記載:

後來我聽過他幾次彈琴,也到過他那圓洞門的書齋; 他對明朝非常偏
愛,服飾、居處、習俗、書畫、行樂等等,無一不 125 施曄: 荷蘭
漢學家高羅佩在渝期間交遊考推重明朝。現在台灣的楊家駱先生也曾
邀他到北溫泉參觀「漢洗」和藏書,然後我們在一山洞中聽到 (疑為
他 )鼓琴。

高先生有一習氣,他認為真正的知音決不會多,所以人多的場合,或
地點的氣氛不適合,他是不肯輕易彈的。□瑐瑤方豪還回憶說,高氏
結婚前,他們的交往較多,但 1946 年高羅佩離開重慶後,他們再未
碰面。

筆者於萊頓大學東亞圖書館還發現高羅佩收藏有方豪所著《拉西文傳
入中國考》一書,封面上題有「羅佩先生指謬」字樣,落款為: 「弟
方豪謹贈,一九四三年十一月廿七日北碚。」而高羅佩也回贈方豪《
明末義僧東皋禪師集刊》一冊,扉頁題: 「傑人司鐸指正,高羅佩謹
呈。」下鈐「高羅佩」
印。這些都印證了方、高兩人在重慶的交往。

蘇淵雷

蘇淵雷 (1908 — 1995),字仲翔,晚署缽翁,又號遁圓,浙江平陽
人,著名學者、教育家,「文史哲兼擅,詩書畫三絕」,〔 19 〕 (
P221) 被人尊稱為「平陽三蘇」 (即蘇步青、蘇淵雷、蘇昧朔 )。

蘇淵雷雅好文藝,兼擅書畫,筆墨灑脫。1943 年在重慶創辦「缽水
齋」書肆,以文會友,舉辦書畫、文物展覽,開展學術討論,廣交中
外名流。當時文學、書畫界名流,如吳稚暉、馬一浮、沈尹默、郭沫
若、田漢等經常光顧缽水齋,因此亦創造了他與高羅佩相識並交往的
契機。據《蘇淵雷先生年表》記載,1946 年 3 月,「荷蘭駐華大使
館一等秘書高羅佩博士參觀缽水齋招飲,郭沫若、田壽昌等人同座,
即席題詩送高羅佩。邀郭沫若、田壽昌小聚寓齋,高羅佩亦在座,席
間聞郁達夫海外凶耗,作詩感歎」。□瑐□據林勇《缽水點滴見精神
》一文描述: 「興酣之時,郭老操日語誦唐人《楓橋夜泊》詩,別調
獨彈; 田漢唱京劇《打漁殺家》,令人蕩氣迴腸; 高羅佩則以古日語
吟詠芭蕉俳句,其聲嗚嗚然。」〔 19 〕 (P103) 此後,蘇淵雷為即
將歸國的高羅佩題詩雲:

海國煙帆遠,情移一往深。
紅桑驚老眼,綠綺抱秋心。
同作巴山客,長為越舄吟。
明時志有待,珍重惜離襟。
詩後題款曰: 「芝台先生返國即席與正,淵雷。」下
鈐姓名印一方。
劉泗英

劉泗英 (1986 —?),字懷園,四川南川人,著名報人,國民政府官
員。1949 年赴台。

劉泗英與高羅佩之交遊少有記載,目前唯有《巴江錄別詩書畫冊》中
劉泗英《送和蘭大使館秘書芝台先生歸國》一詩能作憑證:

從來蘭學啟東瀛,藥石膏肓用最宏。

和蘭初傳醫學於日本,古日人通稱歐化曰蘭學。古調君能追曠叟,新
詩我亦送晁衡。千鐘酩酊摹張草,君善琴善飲兼善書畫,與徐元白先
生尤相善。萬里扶搖返帝京。何日重登天隱閣,更邀明月話歸程。

詩後署「懷園劉泗英於重慶文雋樓」,下鈐「懷園」印。

仇鰲

仇鰲 (1879 — 1970),字亦山,晚年自號半肺老人,湖南湘陰縣人
,國民政府官員,新中國建立後,曾任湖南省軍政會副主任、全國政
協委員等職。

仇鰲與高羅佩的交遊不見於傳,但仇鰲在《巴江錄別詩書畫冊》中留
下摘自《詩經‧國風》中的「風雨」詩作別高氏夫婦:

風雨如晦,雞鳴不已。
既見君子,雲胡不喜。

詩後題曰: 「此吾國好賢之詩,至愖現玩味。芝台世芳夫婦行將返國
,書此贈之,湖南仇鰲時客渝城。」下鈐「仇鰲」之印。

胡庶華

胡庶華 (1886 — 1968),號春藻,湖南攸縣人,現代實業家、教育
家。新中國成立後,胡庶華仍於北京鋼鐵學院擔任教學與科研工作。

胡庶華與高羅佩交往經歷同樣不見於傳,但在《巴江錄別詩書畫冊》
中,胡庶華抄錄王維《送元二使安西》詩贈別高羅佩,並識雲: 「錄
古詩送芝台、世芳伉儷,攸縣胡庶華。」下鈐姓名印一方。

余韶

余韶 (1891 — 1962),原名斐生,號述虞,湖南平江人,民國期間
任職軍界,新中國成立後任湖南省政府參事室參事。

余韶出身行伍,雅好古琴、古箏,曾師從九嶷山人楊宗稷學琴。閒居
重慶時,他曾聘請當時有名的斫琴師傅在家制作古琴,還與古典音樂
教授 126 第 3 期上海師範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2 年程
午加一起研究古琴的制造和改進。對古琴的共同愛好使余韶、高羅佩
有緣相識。余韶在《巴江錄別詩書畫冊》贈詩作別高氏夫婦:

仙眷偕歸笑語親,飛車滿載漢經綸。
黃虞調古欣同賞,別去天涯若比鄰。

上款題: 「芝台、世芳儷賞」,後署「余韶送別草,下鈐「余韶」之
印。詩中「黃虞調古欣同賞」句正說明瞭他們雅樂共賞的知音之誼。

楊永浚

楊永浚 (1894 — 1960),字叔明,號菽庵,四川崇慶人。楊永浚出
身於書香門第,書畫詩文皆工。

他與高羅佩的交遊未見於傳,但在《巴江錄別詩書畫冊》中作畫一幅
並題詩一首相贈,盛讚高羅佩是「萬里東來正壯游,神州文物耐研搜
。心交好藉琴書聚,丰度長隨輸墨留」的文化交流使者。

詩後又題款曰: 「芝台先生旅華既久,沈潛於琴書文藝,所至深且精
。會將返國,諸友祖餞於天隱閣。率畫小幅並系一詩以資紀念,並祈
教政。三十五年三月卅一日,叔明楊永浚識。」下鈐「叔明」
之印。

吳忠本

吳忠本 (1884 —?),字植誠,四川綿陽縣人,中華民國最高法院推
事、行政法院評事。□瑐□吳、高交往的相關資料較少,目前能找到
兩種,一為鮮英□瑐瑧、吳忠本題於清劉沅《明良志略》一書封面的
贈言。贈言前題「芝台先生存閱,鮮英、吳忠本敬贈」,下鐫「吳忠
本」印。贈言正文向高羅佩介紹劉沅的著述及成就,文後署: 「民國
三十五年吳忠本謹識於重慶吟月庵,時年六十二歲。」可見吳忠本造
訪過高羅佩在重慶的寓所。

此外,吳忠本在《巴江錄別詩書畫冊》上亦留有贈別詩曰:

聖學精微集大中,悟從至善見神聰。
憑君廣播升平種,八表同風進大同。

詩後識曰: 「芝台、世芳賢伉儷返國紀念,植誠吳忠本。」下鈐姓名
印。

李鴻文

李鴻文 (1880 — 1968),號子范,山西霍縣人,民國重要官員。
李鴻文與高羅佩的交往資料鮮見,目前唯有《巴江錄別詩書畫冊》李
氏贈別詩一首為證,詩曰:

航海梯山萬里程,學通中外久知名。
家雞野鶩渾忘卻,珍重先生此日情。

題款曰: 「芝台世芳夫婦行將返國,書此贈之。霍山李鴻文。」下鈐
「李鴻文」印。

許麗樗

許麗樗 (1907 — 1992),江蘇鎮江人。許麗樗革新指頭書法技巧,
融匯各大書家風格,自成獨具一格的許氏指書,其書法作品被海內外
人士廣為收藏。

高羅佩家族收藏有許麗樗指書一幅,所錄為石達開《入川題壁》詩,
詩後題款曰: 「高樂佩先生方家教正,許麗樗爪錄石達開句。」下鈐
姓名印一方。卷軸外另寫一行小字: 「高樂佩先生惠存,三十四年十
月。」這說明許、高兩人相遇於戰時重慶,但並非深交,因為許誤寫
高之姓名為「高樂佩」。

鄭曼青,陳方

鄭曼青 (1902 — 1975),原名岳,字曼青,號曼髯,浙江永嘉人,
精通詩、書、畫、拳、醫,世稱「五絕大師」。赴台後,他曾創立時
中拳社,與於右任結詩社,同時又是七友書畫社成員之一。

陳方 (1898 - 1962),字芷町,號荒齋,江西石城縣人,歷任蔣介
石機要秘書、國策顧問等職。工書善畫能詩文,尤精於墨竹,所畫之
竹遒勁秀逸,出塵絕俗,被張大千先生譽為「當代第一」。晚年寓居
台北,與鄭曼青、馬壽華等人組成七友書畫社,對中國書畫在台灣的
傳承產生了極大影響。

鄭曼青、陳方與高羅佩的交往未見於傳,目前僅存兩人合作之梅竹圖
,為高羅佩子女收藏。此畫題詩曰:

故交寒瘦只青松,又伴梅花過一冬。
鳳不能來寧結實,冰天寒地獨蔥蘢。

款識如下: 「乙酉初春芝台先生雅屬。」曼青寫梅
石並題句,陳方補竹並書。

劉含章

劉含章 (1880 — 1952),字促纘,號婉蒼,閩縣人,定居南京,民
國期間任職司法界,雅好書畫、古琴。

琴棋書畫應是劉含章與高羅佩相交的媒介。
劉含章特作「天隱樓話別圖」一幅贈送高羅佩以
示別情,畫面墨韻清潤,筆力雄健,具有傳統文人
畫風。畫作右上側題款曰: 「丙戌春芝台、世芳伉
127

施曄: 荷蘭漢學家高羅佩在渝期間交遊考儷回國,寫此奉贈,劉含章
。」下鈐姓名印一方。

黃溓

黃溓 (1887 —?),字鞠生,號大願居士,□瑐□福建閩侯人。民國
期間,他任教於陸軍大學及黃埔軍校。他工詩善書,尤擅畫梅,與嶺
南名家談月色多有合作。

黃溓亦是天風琴社成員之一,1945 年,「楊結武 (疑為楊少五 )、
徐元白在重慶組織成立『天風琴社』,成員有王普生、高羅佩 (荷蘭
)、畢鏗 (英國 )、馮玉祥、程午嘉、楊大君 (疑為楊大鈞 )、何群
儒、楊清如、徐文鏡、梁在平、徐芝蓀、黃鞠生等,徐元白曾任社長
」。〔 20 〕 (P348) 因此黃溓與高羅佩既為琴社社友,又都傾心於
書法丹青,所以他們的相識是必然的。《巴江錄別詩書畫冊》錄有黃
溓以古籀寫就、首句為「古調今人多不彈,據梧四顧興長歎」的贈詩
,因文章篇幅所限,不再全錄。該詩題款曰: 「高羅佩芝台兄回荷蘭
賦贈,中華民國三十五年丙戌春,鞠生黃溓 (槁 )」,後鈐「大卍」
印。

徐惕冰

徐惕冰,生卒年不詳,江西人,畫家。1940 年曾與左聯戰士、貴州
話劇的開拓者蕭之亮等人成立「萍舸書畫社」。抗戰期間,徐惕冰流
寓遵義,與魏西雲、歐陽樛等畫家經常舉辦國畫展銷。□瑐瑩徐惕冰
客寓重慶的具體時間不詳,但可以推測他與高羅佩一定因書畫結交。
徐惕冰贈給高羅佩一幅山水畫,上款題雲: 「芝台先生雅賞畫之,丙
戌暮春之初,徐惕冰客渝。」下鈐「惕冰」之印。

高惠聯提及其父在渝期間還與著名畫家齊白石、傅抱石有過交往,因
未見於傳,且暫時無緣得見兩人題贈高氏之字畫,故未將兩位大家列
入本文的考證。《大漢學家高羅佩傳》提及的高羅佩在渝期間結識的
其他人士如康先生、孫先生等,有姓無名,亦無法考證; 另,《巴江
錄別詩書畫冊》中王藹、鵬九、連璧、岳園等人因生平無考也暫未列
入本文,留待學界同仁補闕。

萊頓大學何四維教授在《高羅佩訃告 1910 — 1967 》一文中精闢地
指出,高羅佩的收藏實際上圍繞著一個主題,即「一個關於中國古代
士大夫的人生前途以及興趣的問題」。〔 21 〕 (P3) 同樣,高羅佩
在重慶選擇並交往的也是一群文化精英,或者說現代士大夫。這為他
深入了解中國文學、書畫、音樂的精髓創造了一個不可多得、再難複
製的機遇。

本文得到荷蘭萊頓大學圖書館東亞分館館員高柏 (Drs P . N .
Kuiper) 先生在相關資料方面的大力協助,在此表示感謝。

註釋:
1高羅佩 (Robert van Gulik,1910 — 1967),任職荷蘭駐日大使
館期間,因住在東京芝公園附近山坡上,故取字「芝台」,又取「一
笑百慮忘」之義,自號「笑忘」。

2萬蓮琴( H. de. Vries) ,女,前荷蘭外交官。

3巴克曼 (Carl Dietrich Barkman,1919 - 2006),荷蘭外交官,
1946 至 1948 年在荷蘭駐華使館任職,曾與高羅佩共事。「天風琴
社與渝都各界餞送荷蘭高芝台博士及水世芳夫人回荷」照片中,巴克
曼為後排中間最高者。

4《巴江錄別詩書畫冊》是 1946 年春高羅佩夫婦回荷前夕,重慶各
界人士題寫書畫以示送別的一本冊頁。沈尹默為冊頁題籤並落款「丙
戌暮春尹默題」。

5編號分別為5262 - 3 及5265 - 6a、6b。

6編號5265 - 6a、5265 - 6b。

7http: / /www. rmv. nl /collections /home. aspx。

8楊清如( 1913—1994) ,天風琴社創始人之一楊少五之女。

9即高羅佩。

十天風琴社社刊《天風古琴》第一期,2008 年,第40 頁。
□瑏□現收藏於萊頓民族學博物館。
□瑏瑢參見郭沫若《潮汐集》,作家出版社,1959 年,第362 頁及
391
頁。個別字不同於原詩。
□瑏瑣蘇淵雷: 《蘇淵雷全集‧佛學卷》之附錄三「蘇淵雷先生年表
」,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年,第328 頁。
□瑏瑤高羅佩: 《明末義僧東皋僧師集刊》,許世英序。
□瑏□婁翁克( A. H. J. Lovink) ,二戰時荷蘭駐華大使館大使

□瑏□高羅佩: 《明末義僧東皋禪師集刊》王芃生序。
□瑏瑧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料研究所: 《王世傑日記( 手稿本)

第四冊,1990 年,第126 頁。
□瑏□萬蓮琴女士收藏有高羅佩、水世芳結婚證書一份,內容如下:
「高羅佩荷蘭國人( 生於公元一九一零年八月九日) ,水世芳江
蘇人( 生於民國八年九月二十四日) 。渥蒙上帝鴻恩盟訂白
首,謹遵救主基督一夫一妻成為一體、相親相愛互助互尊之聖
訓,於本日四時在重慶基督教思恩堂舉行結婚典禮,恭請張海
松會長證婚。此證。結婚人: 高羅佩、水世芳; 證婚人: 張海松;
介紹人王世傑、王鐘賢英; 主婚人: 羅芬克、水鈞韶( 張守謙
代) 。中華民國三十二年十二月十八日。」《大漢學家高羅佩
傳》在第106 頁說王世傑為高羅佩、水世芳的證婚人,有誤。筆
者查閱了《王世傑日記》,民國三十二年( 1943) 十二月十八日,
王世傑正在英國訪問,赴Stafford 參觀一個軍需制造廠。參見
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王世傑日記手稿本》第四
冊,第213 頁。
128
第3 期上海師範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2 年
□瑏瑩徐文鏡《西湖百憶》,香港紫泥山館出版,英雄印務公司承印

□瑐琉林勇編: 《泓缽集———蘇淵雷紀念文集》,第70 頁。
□瑐□〔荷蘭〕高文厚著. 徐康榮譯《中國古樂之復活———畢鏗采

錄》,《世界音樂文叢2》,第10 - 11 頁。
□瑐瑢參見吳贛伯《二十世紀中華國樂人物誌》「楊少五、楊大均」

「李約瑟、畢鏗」條。
□瑐瑣今虞琴社編: 《今虞》( 琴刊) ,1937 年5 月,第236 頁。
□瑐瑤陳之邁: 《荷蘭高羅佩》附錄一《續談荷蘭高羅佩》,第64 頁

□瑐□蘇淵雷: 《蘇淵雷全集‧佛學卷》之附錄三「蘇淵雷先生年表
」,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年,第328 頁。
□瑐□參見劉壽林、萬仁元等《民國職官年表》,中華書局,1995 年
,第
1298 頁。另據裴艷《留學生與中國法學》一文載,中國民國法
學會第三屆年會於1945 年4 月5 日在江蘇旅渝同鄉會來蘇堂
舉行,吳忠本參加了此次會議。南開大學出版社,2009 年,第
236 頁。
□瑐瑧鮮英( 1885—1968) ,字特生,四川西充人。民盟創始人之一
,著
名民主人士。
□瑐□今虞琴社編: 《今虞》( 琴刊) ,1937 年5 月,第236 頁。
□瑐瑩參見《遵義市志》,中華書局,1998 年,第1880 - 1881 頁

參考文獻:
〔1〕 巴克曼C D,德弗裡斯H. 大漢學家高羅佩傳〔M〕. 施輝
業,譯. 海口: 海南出版社,2011.
〔2〕 戴承元. 三沈研究〔M〕. 西安: 西北大學出版社,2008.
〔3〕 王朝賓. 民國書法( 1911—1949) 〔M〕. 鄭州: 河南美術出

社,1989.
〔4〕 龔繼民,方仁念. 郭沫若年譜1892—1978〔M〕. 天津: 天津

人民出版社,1992.
〔5〕 張向華. 田漢年譜〔M〕. 北京: 中國戲劇出版社,1992.
〔6〕 高羅佩. 明末義僧東皋僧師集刊〔Z〕. 上海: 商務印書
館,1945.
〔7〕 王秋華.回憶我的父親王世傑〔J〕.湖北文史,2009,( 2) :
163.
〔8〕 陳之邁. 荷蘭高羅佩〔J〕. 傳記文學,1969,14( 1) : 41

〔9〕 唐中六. 巴蜀琴藝考略〔M〕.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6.
〔10〕吳贛伯. 二十世紀中華國樂人物誌〔M〕. 上海: 上海音樂出

版社,2007.
〔11〕李約瑟,李大斐. 李約瑟游記〔M〕. 貴陽: 貴州人民出版
社,1999.
〔12〕陳左高. 文苑人物叢談〔M〕. 上海: 上海遠東出版社,
2010.
〔13〕李零。高羅佩與馬王堆房中書〔A〕. 湖南省博物館. 馬王堆

漢墓研究文集———1992 年馬王堆漢墓國際學術討論會論
文選〔C〕. 長沙: 湖南出版社,1994.
〔14〕高文厚. 中國古樂之復活———畢鏗采訪錄〔A〕. 徐康榮,
譯.
人民音樂出版社編輯部. 世界音樂文叢2〔C〕. 北京: 人民音
樂出版社,1993.
〔15〕蘇煒. 金陵訪琴〔A〕. 散文海外版編輯部. 大愛無邊2007

2008 散文精品〔C〕. 天津: 百花文藝出版社,2009.
〔16〕陳之邁. 荷蘭高羅佩〔M〕. 台北: 台北傳記文學社,1972.

〔17〕 文旻. 蔣介石的密友近臣〔M〕. 北京: 中國文史出版
社,2004.
〔18〕石評梅,丁玲,冰心,等. 夢似飛花: 中國現代才女真情美文

〔M〕. 北京: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8.
〔19〕林勇. 泓缽集———蘇淵雷紀念文集〔M〕. 上海: 華東師範

學出版社,2008.
〔20〕易存國. 中國古琴藝術〔M〕. 北京: 人民音樂出版社,
2004.
〔21〕Hulsew□ A F P. N□crologie R. H van Gulik ( 1910—
1967 )
〔J〕. T』oung Pao,Leiden 1968,vol. LIV.
Robert van Gulik』s Social Contacts in Chongqing
SHI Ye
(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Communications,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200234,China)
Abstract: Robert van Gulik was a famous Dutch sinologist.
The core purpose of his Chinese studies was to be a typical
Chinese
scholar - official,who wanted to pursue political
achievements while enjoying a private life of a hermit.
For that purpose he
not only focused on the studies of Chinese poems,lute -
playing,chess,calligraphy and painting,but also socialized
with the
Chinese cultural elites of his days. Based on the rich
documents he left and the memories of Gulik』s family and his
colleagues,
the paper aims to give a sketch of Robert van Gulik』s social
activities in Chongqing during World War II.
Key words: Robert van Gulik,Chongqing,social contact
( 責任編輯: 吳澄)

http://wenku.baidu.com/view/712b8005f12d2af90242e6e5.html?re=view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