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11月 02, 2010

搶救安德烈的中文

搶救安德烈的中文---容乃公

天下雜誌最近出了一本龍應台的新書. 簡介說到;


《 3 年前,全球文化評論者龍應台,面對 18 歲的兒子安德烈,覺得她完全不瞭解兒
子的內心世界。她想重新認識這個 18 歲的人。一次又一次的越洋電話、一封又一封
的電子郵件;3 年 36 封家書,讓龍應台與安德烈,重新有了連結。


眼看著兒子從少年變成人,龍應台發現她完全不瞭解兒子的內心世界,新時代,新世
界,新人類。

在封閉的兩代關係中,青年兒女的煩惱和中年父母的挫折,有沒有一個可以打破沉默
、開始溝通的窗口?》


龍應台的情形可能發生在無數移民海外的家庭中. 他們之中很多因為某些原因成為雙
語家庭, 也就是下一代子女因為到了新環境而不會中文. 因為沒有中文能力, 子女和
父母的溝通因而產生某種程度的障礙.

一個人出生時學會的話稱為母語. 常常這個母語就是母親的語言. 就龍應台而言,
安德烈的母語應該是中文, 而不是德文. 但是因為他居住在德國, 因而不會中文, 所
以他變成沒有母語 -- 『母親的語言』 -- 的人.

孩子不會母親的語言, 對很多人來說不一定是問題. 比如有人生來喪母或與母分離,
或母親根本不在乎孩子成為那種人. 但是對一個在乎和兒子溝通思想觀念的作家, 甚
至為此寫書的作家, 這是一種不足. 特別是孩子的母親是一個很在意個人的思
想方式的作家; 是個想影響別人的作家. 像龍應台就是特例. 她經常為文談人們應該
要有如何如何的想法, 社會和個人要如何生活.

龍應台俱有雙語或多語能力,和兒子溝通的問題難不倒她.不過這是單向或雙向溝通呢?

她倒頭來從不會說中文的孩子身上反而學到很多新的想法. 這樣的溝通在現代變化迅
速的時代是一件很好的事, How to educate your parents 曾是時尚, 現在成為理所
當然.但是對她而言全是好事嗎? 先別說文化的潛移默化, 母親最終會是個接受多於付
出的一方.( 難道你讀了龍應台文章後沒有這種感覺嗎?) 少了中文的管道, 她如何告
訴孩子中國人是如何想事情的? 如何表答中國人深刻的情緒? 語言不只是思想的工具,
一個和母親一直相親的孩子不會說『母親的母語』會是他成長的過程一種感情層面的
缺憾. 所以如果她在意和孩子做全面的溝通, 能豐富二者生命的雙向溝通的話, 母親
在往後要增加兩人的語言的選擇, 也就是母親要開始用她的母語, 也就是中文, 和孩
子溝通. 她要堅持孩子學他的母親的語言. 安德烈要有母語.

說來不容易, 但是對一個己經在華語文化界發表文章要人家搶救國文的名文化人來說
應該是她快快得去進行的努力,相信這不該是她的難題. 她一定要有決心,
也要有能力去搶救她愛子的中文. 要搶救安德烈的中文.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