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7月 25, 2018

琳達‧格拉巴爾-基塔諾維奇的『豐乳肥臀』

琳達‧格拉巴爾-基塔諾維奇的『豐乳肥臀』

這次世界足球賽, 和冠軍爭勝的是一個人口 440 萬的小國 -- 克
羅埃西亞. 在盼獎典禮時, 最出風頭的不是拿冠軍的法國總統, 而是
身穿克羅埃西亞國家隊隊服一位美女總統 -- 琳達‧格拉巴爾 - 基
塔諾維奇.

關于她的傳奇反而成了這場運動的亮點,她給我們很多啟示--她坐平民
機位,像平常的觀眾,而按該國的法律,她在被選上總統時,她必須放掉
她的政黨身份.因而,她去除政治色彩,更讓她平民化的作風取得世人的
讚美.

她的名字一出現,一張沙灘照更是最搶盡風頭--那張讓男人流口水的
豐乳肥臀.

其實在她的豐乳肥臀背後有一個長長,極為悲慘,或複雜的歷史.她的國家
最近才獨立--不是因為她的族人打出來的,而是由國際強權,比如歐盟和美國
等決定的.

在女總統極為純潔美麗的大眼和豐乳肥臀藏著一段歐洲近代最慘烈的
你死我活的民族宗教戰爭. 從南斯拉夫的體解後, 克羅埃西亞, 波斯
尼亞, 塞而維亞和其他幾個國族為了獨立而自相殘殺. 其中
更有一段近世最可怕的種族滅絕的事件. 當我們在為了那些外表都很
天真, 好看, 又純真的克羅埃西亞的男球員與他們風度令世人折
服的形像, 其實他們的祖先與他們的對手, 比如塞爾維亞人 -- 在古
時, 和近代, 都曾屠殺強暴對手也同樣被對手同等待過的宗教信徒
-- 東方正教, 天主教, 基督教和回教的信徒和種族.

他們生存的世界曾被稱為世界的火藥庫.



提起豐乳肥臀這個意像,我不免會想起那著名的諾貝爾文學獎的大陸作家
莫言的小說『豐乳肥臀』.

莫言將這部五十萬字的小說獻給母親,他是於母親死後半年開始構思
(1994年秋),當時看見地鐵通道台階上一個母親為雙胞胎授乳,給
人悽涼和莊嚴的感受,於是有了靈感。莫言這部長篇小說,人物複雜
,但最重要的中心人物就是母親—上官魯氏,將這個生活在歷史劇變
、戰爭頻仍時代的女性,刻畫得十分深刻動人。而真實世界裡莫言的
母親裹小腳,生過八個孩子,莫言排行老八,這些也跟小說情節相似


小說中有『豐乳肥臀』的女人一生婚後的生活慘不忍睹,魯氏家務繁
重,受到毆打虐待,丈夫不孕,卻將責任完全推給她。魯氏必須自己
找出路,她從養父借種,生了女兒,此後每隔幾年便向不同的男人借
種生育,江湖郎中、和尚等都在借種之列,她卻連連生女兒,使她陷
入痛苦的深淵。


上官魯氏生下第七個女兒時,絕望而憤怒的婆婆無情的以烙鐵虐待她
的下體,她的傷口腐爛發臭,使她自覺不久人世,於是她一步一步的
走向教堂。教堂裡的馬洛亞牧師正在講道,他說馬利亞從聖靈懷了孕
,將要生兒子耶穌,是要將百姓從罪惡中拯救出來。這一段話讓魯氏
泣不成聲。馬洛亞牧師是個洋人,溫柔的說,我一直在等待著你。這
句話像是替主說,也像是替他自己說的。馬洛亞與上官魯氏兩個孤單
的靈魂相遇了,他們幽會,彼此慰藉,上官魯氏第八次懷孕。


上官魯氏終於生出了一女一男雙胞胎,女孩天生瞎眼,男孩沒有呼吸
,日本軍醫趕過來,救活了孩子。當時滿院的屍體還沒來得及清理,
上官魯氏就開始哺乳了。

在接下來的故事, 莫言把魯氏和她七八個女兒和一個永遠不會斷奶的
男兒的一生放在中國從民國以後一直到改革開放的歷史縮影寫出來,
這個縮影同時也是她和她子孫們與他們的配偶愛人的一生 -- 有國民
黨軍, 共產黨, 日軍, 美國軍, 一家人互相殺戮的故事由魯氏的 豐
乳肥臀像司馬遷的史記一般活生生道出. 男丁最後也和他自殺的洋神
父生父一樣走上宗教, 更讓人覺得豐乳肥臀與巴爾幹半島美麗的地理
出產的美女總統的豐乳肥臀有相當多重, 又相反而嘲諷的比較 -- 同
樣無名而天真又恐怖.

當我想要重讀莫言的『豐乳肥臀』的小說時, 眼光一直想漂到琳達‧
格拉巴爾 - 基塔諾維奇美麗的豐乳肥臀 -- 同時想著她族人和我們
族人的命運. 正好, 一則新聞讓我想到下一次台灣要參加東京奧運與
我們的選擇 -- 我也同時想到那些在胸膛 tatoo 著 228 的, 決心要
追求獨立自主的我的族人 -- 將來讓世人驚艷會不會也有克羅埃西亞
球員和女總統的風采.

兩個『豐乳肥臀』的故事也許在告訴我們, 人類本來應該互相包容,
而合作大可以代替互窮的怨恨和不平, 同時也許獨立自主己經慢慢變
得沒有比被接納和欣賞更重要.


星期一, 7月 02, 2018

從張愛玲的八字談到恐蠱症

容乃公

張愛玲和胡蘭成二個人的八字我談過很多年了. 本來我不想再談, 因
為文學界懂八字的人不多,不過若要我比較張胡二人,也許我主觀相信
不無病態可以拿來評比二個人一生命運和個性 --- 我以為胡蘭成的
文字與他的人生是極端健康而又在一生中能引領世人走入健康道理的
思想家, 文體家, 與政治家, 而張愛玲或許天才一直被胡蘭成稱道,
甚至對她奉如神明,郤是一個心理有病,而且人生觀多有偏頗的人.

張愛玲應該一直活得很不安, 不光從她有反社會和自閉的個性, 而且
她可能真的有精神病症, 即『妄想性蟲爬』 delusional
infestation. 她八字金多, 無水火調和, 用易經的原理, 即有無法
化開的蠱. 按中國人的命理觀 , 這個人真的會有蟲蟻跟在身上. 我
相信她說身上有蟲子, 可能是真的, 有些人和她八字相同的一生常會
發理家裡有莫名其妙的蟲蟻把木板傢俱吃光. 她最後選擇堅壁清野來
對付是很實際的, 而不是虛妄, 但這不能說明她沒有心理學說的恐蟲
症.

她是否有其他相關性的心理病態,比如憂鬱病,或depression maniac,
可能值得心理醫師去追查. 其實, 張愛玲個案早己成了台灣一位著名
的精神科醫師全心去追究的大個案.讀者看了以下介紹,就會明白:

==========================================================


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蝨子。」才女作家張愛玲的絕世名句預
示了晚年淒涼。
作者:楊泰興

晚年的她有著嚴重恐蟲症,每天艱苦地與蝨子戰鬥。1984年起,3年半
來她平均每星期搬家一次,只是為了「躲蟲子」而浪居於加州的諸多
汽車旅館間;真的有蟲子困擾張愛玲嗎?這個懸念卻由一位台灣精神
科醫師找出了答案──「其實並不是真的有蟲子,而是張愛玲得了一
種叫做『妄想性蟲爬』(delusional infestation)的妄想症」。這
位精神科醫師不但隔空診斷,還竟然跑到美國做田野調查,透過爬梳
張愛玲書信集,找出了8間張住過的汽車旅館,央請友人帶她一間一間
地拜訪。這位執拗的精神科醫生,就是我們的主人翁吳佳璇醫師。

「當我看到她居住過的旅館就孤伶伶地在高速公路出口旁,旁邊僅有
座超市,不遠處公車站牌長椅坐著一個白人老太太在等車,我想,或
許張愛玲也曾經孤獨地在此處等車吧!」吳佳璇回憶當時,瞥見老太
太的剎那彷彿更能貼近才女暮年心情。

出乎意料之外,這位有考據癖的醫師,居然擺著台大醫院主治大夫不
做,出走到東部當一位南北奔波的離島醫生,3年半間,進出蘭嶼、綠
島等外島百餘次,而此期間,她的母親不幸發現得了胰臟癌,於是她
每月兩周在台北陪母親進行治療,兩周奔波東部偏鄉離島。對此,吳
佳璇戲稱自己是台灣第一位「浪人醫生。」

「日本所謂的浪人就是沒有藩主的武士,我這種契約醫生,稱浪人也
是剛好。」

對日本文化熟悉的她如此解釋。

吳佳璇似乎有用不完的精力,陪母親看病、奔波訪視台東病患,3年半
的生活還把後山的醫療心得寫成兩本書,陪伴母親過程也寫成癌症照
護書,拿到非文學類金鼎獎。她同時一直做著譯介優良醫學書籍工作
,不只多本英文書,近期甚至因為父親失智症觸發她翻譯了NHK出版的
日文書《失智失蹤》。

醫師、作家、譯者三者身份同時並行,以現在流行的說法就是最典型
的「斜杠人生」了。怎麼做到的?
吳佳璇說:「我決定開始要做,我就會做好。」她語氣平靜但堅定。
我訪問吳佳璇是在她白天下診後,一見面,發現她短髮精神、外表圓
潤、活力十足,一副可以在幼稚園獲得健康好寶寶表揚的模樣。她堆
著滿臉的笑容,笑起來眼睛瞇成一條線,「有電視製作人說我是走鄰
家大姊姊路線!」

她笑說:「有病患選擇治療醫師,最後選擇我,問原因竟說我看起來
比較健康。」

我約訪時請她帶著醫師白袍,她直率拒絕:「我已經10年沒穿,早就
沒有白袍了!」原來她是一個不愛穿醫師袍的醫師,甚至建議學生脫
掉白袍,她認為這樣可以直接混在病人群中,獲得更多第一手資訊。
來時她一襲茶色連身裙,寬大自在,果然不是醫師袍。
為何會離開體制,走向不一樣的醫療生涯?
「這其實是一步步的過程!」吳佳璇說,台東偏鄉與離島的精神醫療
生涯是開始於2008年3月,當時台東急缺精神醫師,她臨時被找去支援
3個月,結果,臨時打工漸變成長期服務。

「先生支援嗎?」她爽快回答:「我先生是台大器官移植醫生,每天
忙到昏天暗地沒時間管我,互相尊重啊!」、「他如果娶一個每天等
他晚餐的老婆,恐怕早就離婚了,呵呵!」

曾為台大主治大夫的她認同柯P說:「台大要求臨床、研究、服務三項
兼顧,最後只培養出鴨子。」這份對白色巨塔遊戲規則的懷疑成為她
出走的推力,同時,她對於在診間短短問診幾分鐘能否掌握患者病況
,也產生質疑,她認同在澳洲留學時恩師所推動的精神社區醫療,也
想走向第一線直接訪視,掌握病患全況,這份渴求成為她出走的拉力
,一推一拉加上陪伴母親治療的彈性時間需求,於是經歷了不一樣的
醫療人生。
走到第一線醫療,讓她更能理解病患處境,也有迥異診間的體驗,一
篇「聞到飯菜香,我知道病人病好起來了」文章,她描述從綠島患者
居家後門「侵門踏戶」後,從菜香察知了病人病況的故事,而在居所
現場檢查病患的藥包,更可清楚察知服藥情形,不致被糊弄。
這些偏鄉直接訪視,讓她無法漠視城鄉醫療資源不平等,而即使被分
配的醫療資源匱乏,但偏鄉的患者卻讓吳佳璇「足感心」,她說:「
奧客少好多,人跟人之間的溫度不一樣。」「同樣的事情,在台北有
時被嫌,這裡的病患卻超感謝的。」偏鄉的醫病關係良好,讓愛看診
的吳佳璇感慨萬千。
走上林間另一條路的吳佳璇,處遇自然跟台大老同學們不同,她扳指
細數:「某某已是副院長,某某是副教授,某某開業現在號稱某百萬
……」
「會有不一樣感觸嗎?」我問她。
「當然不會,不一樣的路,反而少了同儕壓力,同學混得越好我越開
心!」
「人老就是一定需要醫療,他們混得越好,我可以找他們幫的忙越多
!」
同樣的,同學的親人若有精神疾病困擾也會推薦來找她,「這是對我
的肯定,超多同學、學長姊的父母找我看病。」她說,有一位學長的
媽媽憂鬱症讓她照顧了10年,最後還是自殺過世,學長沉澱心情後,
寫了一封感謝信「謝謝妳讓我媽媽多快樂10年。」吳佳璇回憶起這段
過往:「有禮的學長媽媽每次無論心情怎樣,來看診都會帶兩盒牛角
麵包,送我一盒,護士一盒。」
「她走後我再也不吃牛角麵包了,只要看到牛角,就會想到跟它拚搏
10年,最後還是死神贏了。」
她自嘲:「做這一行,哪一個醫生身上沒背上幾條人命!」當病患自
殺走了她如何調適心情?她說專科醫師訓練時就告訴他們必須同理而
不是同情,要有適度抽離;如何同理?她舉例剛當主治大夫時,曾陪
著一個病患在病房門口一起蹲了40分鐘,這就是同理,這也「視病猶
親」的正解,「同理,但不能跟著心情難過!」
她強調,病患自殺了,雖然遺憾,必須做的是檢討反省自己有沒有漏
做的,如果重來一次,處置會不會有差別,「總之治療病患要一個比
一個好。」她說。
一如她熱愛蘇珊?桑塔格的《旁觀他人的痛苦》所言:「也許唯一有資
格目睹這類真慘實痛的影像的人,是那些有能力舒緩這痛苦的人。」
能從痛苦中學習到經驗避免下次重犯,才最重要。
曾經一個人生勝利組的美女病患,在病房跟吳佳璇聊完後,30分鐘後
跑回母校跳樓自殺,她還必須到現場認屍,吳佳璇依照標準作業程式
回想,這位患者最後找她談話時,其實已決定自殺了,就是做最後的
道謝。回顧沒漏做,也只能選擇放下,「畢竟主治大夫是治療團隊的
領導者,我們還要分享心理師、護士自責的情緒,透過情緒的分享,
我們一般都可撐過去。」
近期名廚波登自殺引起媒體關注,吳佳璇如同大部分精神醫師一樣,
高度反對過度簡化自殺成因。
「不能因為自殺者有看過精神科,就簡化自殺原因一定是憂鬱症。」
她認為自殺的結果是累積的,精神疾病可能只是跨過自殺紅線累積當
中的一塊石頭而已,不過,對於波登,她認為的確跟精神疾病關係密
切,「一般而言擁有大量social capital(社會資本)的患者如果自
殺,跟疾病的關聯程度是高很多的,就是因為疾病,他們往往抗拒尋
求社會資源的支援與介入。」她說。

訪問到最後,顯是張迷的吳佳璇還是繞回張愛玲的晚年困擾,她運用
的正是交叉比對作品、文稿、親友憶往,來貼近創作者的「病誌學」
(pathography)。依照這套病誌學脈絡,吳佳璇惋惜地提及關注林奕
含所寫的《房思琪的初戀樂園》經驗,她在閱讀自傳性質強烈的該書
、媒體訪問並對照林弈含的臉書公開貼文後,就感到強烈不安,因為
她擔心林奕含承受不住這一連串自我揭露的強大心理衝擊,而最不願
意看到的結局還是發生了。

過著斜杠人生,吳佳璇對於未來填滿寫作計劃,期許自己作品能發揮
作家吳爾芙所言「把富有善心的人團結起來」的作用;她興致盎然說
:「我打算寫一本張愛玲相關的小說、一本移植題材小說,還要分段
走完日本空海和尚的四國遍路(朝聖88間寺廟之旅)。」
四國遍路又是怎麼一回事?

「我看過一位日本醫師的書,空海和尚中年時很可能得了憂鬱症,這
激起我的好奇心。」
看來,吳佳璇對「病誌學」的熱愛不是普通的瘋狂喔!
吳佳璇 49歲
現職:
.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兼任主治醫師
.遠東聯合診所身心科專任主治醫師
學歷:
.澳洲墨爾本大學國際心理衛生中心碩士
.台灣大學醫學系
經歷:
.台大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
.新光吳火獅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身心科主治醫師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秘書長
.精神健康基金會執行長
獲獎:著作《罹癌母親給的七堂課》獲2010年非文學類金鼎獎
《蘋果》推出《蘋中人》人物專版,透過精心編輯的專版,《蘋果》
邀集傑出記者、外界優秀寫手、媒體人和作家,深度訪談不同領域人
士,無論是對人生酸甜起伏的自剖,或對世道人情的深刻體悟,《蘋
中人》以完整篇幅,請讀者一起進入受訪者的內心世界。



「她走後我再也不吃牛角麵包了,只要看到牛角,就會想到跟它拚搏
10年,最後還是死神贏了。」

她自嘲:「做這一行,哪一個醫生身上沒背上幾條人命!」當病患自
殺走了她如何調適心情?她說專科醫師訓練時就告訴他們必須同理而
不是同情,要有適度抽離;如何同理?她舉例剛當主治大夫時,曾陪
著一個病患在病房門口一起蹲了40分鐘,這就是同理,這也「視病猶
親」的正解,「同理,但不能跟著心情難過!」

她強調,病患自殺了,雖然遺憾,必須做的是檢討反省自己有沒有漏
做的,如果重來一次,處置會不會有差別,「總之治療病患要一個比
一個好。」她說。

一如她熱愛蘇珊?桑塔格的《旁觀他人的痛苦》所言:「也許唯一有資
格目睹這類真慘實痛的影像的人,是那些有能力舒緩這痛苦的人。」
能從痛苦中學習到經驗避免下次重犯,才最重要。

曾經一個人生勝利組的美女病患,在病房跟吳佳璇聊完後,30分鐘後
跑回母校跳樓自殺,她還必須到現場認屍,吳佳璇依照標準作業程式
回想,這位患者最後找她談話時,其實已決定自殺了,就是做最後的
道謝。回顧沒漏做,也只能選擇放下,「畢竟主治大夫是治療團隊的
領導者,我們還要分享心理師、護士自責的情緒,透過情緒的分享,
我們一般都可撐過去。」

近期名廚波登自殺引起媒體關注,吳佳璇如同大部分精神醫師一樣,
高度反對過度簡化自殺成因。

「不能因為自殺者有看過精神科,就簡化自殺原因一定是憂鬱症。」
她認為自殺的結果是累積的,精神疾病可能只是跨過自殺紅線累積當
中的一塊石頭而已,不過,對於波登,她認為的確跟精神疾病關係密
切,「一般而言擁有大量social capital(社會資本)的患者如果自
殺,跟疾病的關聯程度是高很多的,就是因為疾病,他們往往抗拒尋
求社會資源的支援與介入。」她說。

訪問到最後,顯是張迷的吳佳璇還是繞回張愛玲的晚年困擾,她運用
的正是交叉比對作品、文稿、親友憶往,來貼近創作者的「病誌學」
(pathography)。依照這套病誌學脈絡,吳佳璇惋惜地提及關注林奕
含所寫的《房思琪的初戀樂園》經驗,她在閱讀自傳性質強烈的該書
、媒體訪問並對照林弈含的臉書公開貼文後,就感到強烈不安,因為
她擔心林奕含承受不住這一連串自我揭露的強大心理衝擊,而最不願
意看到的結局還是發生了。

過著斜杠人生,吳佳璇對於未來填滿寫作計劃,期許自己作品能發揮
作家吳爾芙所言「把富有善心的人團結起來」的作用;她興致盎然說
:「我打算寫一本張愛玲相關的小說、一本移植題材小說,還要分段
走完日本空海和尚的四國遍路(朝聖88間寺廟之旅)。」
四國遍路又是怎麼一回事?

「我看過一位日本醫師的書,空海和尚中年時很可能得了憂鬱症,這
激起我的好奇心。」
看來,吳佳璇對「病誌學」的熱愛不是普通的瘋狂喔!
吳佳璇 49歲
現職:
.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兼任主治醫師
.遠東聯合診所身心科專任主治醫師
學歷:
.澳洲墨爾本大學國際心理衛生中心碩士
.台灣大學醫學系
經歷:
.台大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
.新光吳火獅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身心科主治醫師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秘書長
.精神健康基金會執行長
獲獎:著作《罹癌母親給的七堂課》獲2010年非文學類金鼎獎

(原文刊於臺大學生職涯發展中心電子報)

撰文/王若璇      攝影/林鼎傑

現任
臺東榮民醫院身心科主治醫師、臺大醫院腫瘤醫學部兼任主治醫師、
遠東聯合診所精神科兼任主治醫師

2010金鼎獎非文學類得主。

著有《浪人醫生日記》、《罹癌母親給的七堂課:當精神科醫師變成
病人家屬》、《從北京到臺北-—精神藥理學家張文和的追尋》、《
臺灣精神醫療的開拓者—葉英坤傳記》、《憂鬱年代—-精神科的診
間絮語》、《九二一之後——一位年輕精神科醫師的九二一經驗》。
今年三月《戰鬥終了已黃昏》熱騰騰出版。


傍晚五點,剛從精神科門診下診的吳佳璇,匆匆趕赴任職的遠東醫院
不遠的咖啡店,接受我的邀訪。也是在這家人群熙來攘往、紅男綠女
看盡的連鎖咖啡店中,吳佳璇完成她《浪人醫生日記》的寫作編纂工
作。一直對精神科醫師有種較為神經質、稍有距離感印象的我,首先
映入眼簾的卻是吳佳璇燦爛的笑容,想必走入診間的病患,看到和煦
溫暖的笑容,心防大概也會卸下大半。

精神科醫師或許不稀奇,但身為專職精神科醫師又有多本著作,甚至
成為台灣出版界最高桂冠的金鼎獎非文學類得主,這就讓人肅然起敬
。吳佳璇,本業是精神科醫師,卻不滿足於病歷書寫,開啟一手聽診
,一手拿筆的生涯;不安於都市裡的小小診間,定期浪跡台東、蘭嶼
和綠島,支援監獄、榮家、校園與社區的精神醫療。台北、後山兩地
跑,讓吳佳璇成了十足的「浪人醫生」。



為人作傳   開啟醫生作家的生涯

如果將各種職業擺放於光譜之上,醫生和作家看似對坐兩端:前者理
性,後者感性;前者解決肉身相關問題,後者處理精神相關課題。但
仔細耙梳台灣近年的出版情況,將兩端合而為一的「醫生作家」其實
不在少數。

從早期以《實習醫師手記》風靡醫學系學生、一語道破醫師是「盜取
病人生命的秘密」的王溢嘉,到以幽默風趣短篇小說集和一窺醫藥體
系醜陋面的《白色巨塔》聞名的侯文詠,都是棄醫從文的經典案例;
除此之外,右手繼續執業,左手執筆不輟的尚有亦莊亦諧、為文帶有
魔幻氣息的莊裕安,同為精神科醫師的王浩威和已臻詩人之境的鯨向
海。

而吳佳璇也如同這些醫師作家,在青澀歲月即以「文藝青年」自居。
即便自幼喜歡文學,寫文章也如行雲流水,沒認真想過要以作家為業
的吳佳璇還是唸了第一志願,接受台大醫科的「震撼教育」。

大學三、四年級時,開始對醫學體系產生懷疑的她,旁修了新聞理論
和變態心理學等課程,也開始寫些文章,包括後來收錄在《浪人醫生
日記》中的〈共同筆記〉和〈蟯蟲檢查〉等。之後停筆了一段時間,
但醫學領域之外的副業仍不曾中斷,諸如將老醫師1938年作骨髓移植
的日文論文翻成中文,和朋友合翻《金賽的秘密花園》等。

直到在新光醫院當主治醫師時,公關希望她在報紙上刊登文章以增加
知名度,求新求變的吳佳璇不願寫「憂鬱症治療ABC」之類的文章,而
以三個醫病小故事交差。沒想到這一寫,頗受好評,聯合報的編輯打
鐵趁熱向她邀稿,當時箭步衝往九二一災區幫忙的吳佳璇擔心人在災
區無法寫稿,沒想到編輯一句:「那更好,你看到什麼就趕快寫!」
吳佳璇就此重新開啟爬格子的生涯。

「當精神科醫師,看了太多光怪陸離的事,寫作是一種出口。」問她
是否曾考慮當專職作家,已出版了七本書(不包括譯作)、且絕對有
資格以作家自居的吳佳璇,認為要以專職作家「混口飯吃」實在太難
了。「要成名的作家都要很早開始寫,」她笑談著邱妙津還是她高中
同屆隔壁班的同學。

被學長盛讚為「想做什麼大概沒有做不來」的吳佳璇,大約是當主治
醫師頭一年,為台灣精神醫學界的前輩葉英坤寫傳時,才開始意識到
生涯規劃的問題。這其實是吳佳璇第一次寫長篇,「在那之前,我只
有在《聯合報》和《醫望》 寫短篇文章」,卻在葉教授請她推薦傳記
執筆人時毛遂自薦,開始為葉寫傳。

訪談和作傳的「副業」讓她花了三年多的時間,在此同時,除了在台
大當主治醫師的「主業」,還擔任憂鬱症防治協會秘書長,中間甚至
參加了為期一年的哈佛-墨爾本大學「國際心理衛生領導人才計畫」


擁有能幹俐落、善於多工運作的特質,同時完成這些南轅北轍的事也
難不倒她,然而各種工作也因此紛落其身:為了實踐醫院的社會角色
,參與憂鬱症防治活動,配合院內臨床醫療外形形色色各種任務之餘
,連台大學生心理輔導中心也來邀稿;加上受到病人愛戴,病人越看
越多,累癱了她;在此同時,別人卻花時間在寫論文升等……天花亂
墜地忙了一陣,吳佳璇心裡隱隱覺得不對,但一路走來當慣好學生的
她,尤其當指定「功課」還算有趣、自己也能力所及時,經常義不容
辭地接受老師的安排。

但葉英坤教授所說:「聰明的人我看太多,但能成功的並不多… 關鍵
在於持續力。」一直縈繞在不斷幫人抬轎的吳佳璇腦海裡,讓她開始
思索該是忠於自我的時刻了。



重拾腫瘤心理學  離開台大醫院

2005年,和吳佳璇亦師亦友的資深精神科醫師李宇宙,原打算55歲從
臺大退休,應友人王浩威醫師之邀,創設以心理治療為主的精神科診
所,邀吳共襄盛舉。彼時正值吳佳璇想繼續進修,但台大醫院一向主
張醫生直升「黃埔軍校」,也就是院內在職進修,讓她有所遲疑,方
生追隨師長開業之心。

未料李醫師罹癌,再度觸發吳佳璇對心理腫瘤學(psycho-oncology)
的關注。早在醫學院畢業前夕選科之際,吳即在腫瘤科與精神科間擺
盪。成為精神科醫師後,遇上癌症病人的會診自是分外留意。吳佳璇
進一步察覺,儘管癌症發生率節節攀升,病人與家屬的心理調適顯然
是相當重要的課題;然而夾在腫瘤科和精神科之間的心理腫瘤學地位
尷尬,落得爹不疼娘不愛。

剛升上主治醫師頭兩年,吳佳璇曾收到乳房外科醫師的請託,要她找
找看國內外有沒有發展幫助乳癌病人決定接受哪種手術的問卷,因為
他想讓病人參與醫療決策,卻碰了一鼻子灰。吳佳璇認為同事的困擾
是極重要的課題,找遍國內外文獻,有限的資料顯示沒有一定的作法
,更沒有現成的心理量表堪用。

故她和同事商量,想邀請他手上剛開完刀的病人組成焦點團體,分析
台灣乳癌病人在做醫療決策時受到哪些關鍵因素影響,作為形成問卷
的第一步。可惜,當時的直屬上司並不支援她去「為人抬轎」,要她
集中心力去推展憂鬱症防治工作。

接著幾年雖然幹得有聲有色,吳佳璇卻不時想起葉教授的話,自問最
想作好的是哪一件事,左思右想還是心理腫瘤學,故在2005年底因緣
際會接受了和信醫院的邀約,毅然決然在2006年中,抱著建立本土心
理腫瘤服務模式的企圖心離開台大醫院。

初來乍到的吳佳璇對工作環境及薪資(相對於公立醫院)都很滿意,
還利用工餘繼續第二本傳記寫作,完成了《從北京到台北──精神藥
理學家張文和的追尋》一書,並開始構思張愛玲的心理傳記小說。

然日復一日行走在後現代建築風格、封閉透亮的醫院空間裡,吳佳璇
卻越來越不對勁,自覺和真實世界隔閡日深。她悟出自己若要繼續待
下去,得學著忽略頭頂的天花板──再怎麼透亮,限制終究是存在著
。此時,一輩子總是顧全大局、為人設想的李宇宙醫師英年早逝,吃
盡苦頭卻備受學生愛戴的張文和教授,剛做完傳就罹癌,生命苦短、
人生無常對吳佳璇來說不再是知性的理解,而是切身的感受。



出走台東,成為浪人醫師

就在此時,向來資源不足的台東精神醫療因某醫師遭收押幾乎崩盤,
當時任職玉裡榮民醫院的好友奉命到台東榮院開設精神科病房並支援
監所、校園等相關業務以彌補空窗。分身乏術的友人得知佳璇驛動之
心欣喜萬分,為她設計了「契約主治醫師」一位,簡言之就是醫院的
「外包廠商」,專責處理台東各家監獄門診、司法精神鑑定、以及離
島巡迴醫療等外展業務。

由於工作性質新鮮特殊,加上友人的高度信任,吳佳璇對於這份能自
己充分掌握時間的工作很感興趣,甚至高過重回臺大到腫瘤科工作。

儘管對於心理腫瘤學一直無法忘情,吳佳璇卻對自己能否應付醫院繁
複詭譎的生態,或者說,是否願意作某程度的自我讓步以獲取資源達
到目的感到疑慮。「先生私下笑稱我是『九命怪貓』,因為過去從台
大醫院離職的人很難再回去,我若真去了腫瘤科,豈不是三進三出?


其實,吳佳璇更明白的是,絕對不能像十年前初出茅廬因豔羨台大資
源與光環而不加思索一口答應。若沒做好準備,根本不可能在大學醫
院站穩腳步,發展重要同時是自己想做的事。經過這些年的歷練,「
浪人醫生」戰戰兢兢,直到2010年8月,母親過世半年後,才在臺大腫
瘤科專設一個門診嘗試「小本經營」。

話說回2008年,三月剛到台東,萬沒料到母親四月就病了。母親罹患
癌症,自己責無旁貸,尤其對於一直將心理腫瘤學放在心上、掛在嘴
邊的她,如果沒有親身實踐的過程,又該如何跟自己交代?更何況她
還是家中最瞭解情況、也最有餘裕的人。

這時,台東一個月定期跑兩趟的工作搭配母親的療程,就顯得天衣無
縫。身為張迷的她,從張愛玲晚年為了躲避不斷湧現的虱子而四處遷
徙、顯然是深受精神疾病之苦而得到靈感,打算藉由在台東工作這段
時間完成一部關於張愛玲的心理小說;母親罹癌後,原先的計畫都先
擱置,職涯的選擇反倒因此更加明晰:工作是為了能更加陪伴所愛之
人。



親身力行,立下心理腫瘤學理論的典型

吳佳璇不僅選擇親身陪伴母親,還以文字記錄下這一路走來,與母親
、與癌症共處的點滴。藉由書寫,讓無可喘息、難以化解的傷痛漸漸
釋放,轉化為一股溫暖而堅韌的力量,紓緩肉身正受苦的親人,也撫
慰即將承受永久別離的自己。「是因為吳醫師及其家人徹底投入了母
親的痛楚之中,沒有旁觀她的痛苦;是他們的參與使母親維持了病患
的尊嚴。」同為精神科醫師、也是詩人的鯨向海為吳佳璇和家人的行
動下了註腳。

這些癌症書寫最後集結成《罹癌母親給的七堂課:當精神科醫師變成
病人家屬》與《戰爭終了已黃昏》二書。不同於一般癌症書寫滿是哀
傷的風格,吳佳璇的文字平實地記述檢測治療癌症的過程,不時穿插
幽默溫馨的片刻,佐以生動的比喻和點到為止的溫柔,「吳醫師讓我
們知道,在最艱困的時刻仍有享樂的藝術與權力,猶如吳媽媽的『創
意料理』精神,生命的每一刻,即使是最痛苦時,也有無法被剝奪的
喜樂,只要我們保有創意與想像力,所有的不幸與悲傷便都能找到意
義。」吳佳璇透過書寫,紓緩了她身而為人的心理需求;而耙梳這些
個人或他者的故事,也讓其精神醫療的工作專業更加貼近人心的需求



隔著距離的溫潤

對於握有能進出人心大門鑰匙的精神科醫師,我們總有許多想像,幻
想著如果要治療《二十四個比利》和《美麗境界》中約翰?納許這類精
神分裂症患者,《時時刻刻》裡患有嚴重憂鬱症的吳爾芙,或是《愛
在心裡口難開》中飾演患有強迫症的傑克?尼克遜,精神科醫師必定要
天賦異秉,異常聰慧敏感,才能降服此等難纏的病症。

不似一般疾病能以科學儀器檢測出病毒細菌,精神疾病狡詐詭譎、難
以捉摸,到底是生理功能障礙還是心理因素影響居多,實難判斷切割
,再加上取得患者的信任不易,如果醫師自己不是異常纖細敏感,甚
至曾經瀕臨生命之幽谷,如何能真正理解認知上的錯亂或情緒上的失
調?

然而,見到吳佳璇,才意識到精神科醫師如果真像林黛玉般多愁善感
,太多情感介入,反倒不濟事。最關鍵的是對人的好奇與關懷,以陪
伴卻不濫情、敏銳卻不多愁善感的同理姿態,細緻地探進患者心理皺
摺的幽微之處,給予協助。

曾有個西藏喇嘛說:「你要在柔軟的心裡,放進一根骨頭。」吳佳璇
正是這麼個有著柔軟的心、也有堅毅意志力的醫師:以一種隔著距離
的溫潤,一種輕盈但確實之姿,面對著自己和別人「生命中不可承受
之重」。





【張愛玲學校專輯│朝會演講│蟲患:張愛玲的精神分析】




1

喜愛張愛玲(1920-1995)作品、研究作家生平與相關文化現象者都有
個共同疑問:嚴重困擾張愛玲晚年的蟲患,究竟是怎麼回事?

文學評論家水晶是最早向讀者披露張愛玲染上跳蚤居無定所的人。在
此之前,僅少數與張保持通信的友人知情。發表於1985年9月21日《中
國時報.人間副刊》的〈張愛玲病了〉(注1)一文,直指蟲患為心理
病,引述的是與張有超過40年情誼的宋淇提供,同年3月17日張致宋的
私人信件影本。

此舉當年掀起萬丈波瀾。無論是友人(多半兼具學者與忠實讀者身份
)與書迷,都難以接受張愛玲患精神病的打擊(包括水晶本人)。水
晶於前揭文繼續辯解:「……信寫得細膩深刻,寫跳蚤的兩段很合邏
輯,有一貫的『張愛玲筆觸』,不像是一個精神病人的囈語」。

病中的宋淇趕緊寫信為自己闖禍致歉,稍後得張回覆,大大鬆了一口
氣(注2)。擅自引用宋淇求助信的水晶,顯然未得諒解,10年後為張
追悼文時,仍深深懊悔當年的「粗疏與不敬」。

基於景仰、愛護之心,此後張所接觸者發言,傾向強調晚年的她「氣
定神閒、頭腦清晰、反應敏銳」,「始終思路清楚,對他人亦如往昔
一樣謙和多禮」,甚者認定「心理出了問題全屬無稽之談」。離群索
居是「美國式文明的基本權利」;汽車旅館來來去去如大隱於市,則
是「神仙般的生活方式」(注3)。至於可怕的蟲患,僅止於呼應少作
〈天才夢〉中絕妙好辭「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虱子」的感性
層次。

1995年張愛玲去世,筆者剛巧也在那一年走上「探索人心」的精神醫
學之路。入行之初懵懵懂懂,偶然拾起皇冠版《傾城之戀》與《第一
爐香》,便如胡蘭成坐直身體,從讚嘆、折服未受任何心理分析訓練
的張愛玲,極其精妙地駕馭文字展現其洞悉世情的天才開始「看張」


接受發掘故事「專業訓練」的我不久又發現,要理解「張看」得進到
「後台」,從不同時期寫給不同對象的書信、親友憶往、甚至(生前
)未發表文稿交叉比對、推敲,盡可能貼近她的生命史。這功夫自非
我所創,是人類學、精神醫學裡一門名為「疾病誌」(pathography)
的學問。

拜近年張生前書信與未發表文稿大量露出之賜,使祖師奶奶棄世後方
興未艾的「張學」,進入「一台弦外之音齊鳴的演出,沒有前後台之
分」(注4)的時代,連我這個文學「圈外人」也想跑跑龍套。我直覺
以為,張愛玲的讀者與友人難以接受她晚年的蟲患是精神病的指控,
應是精神疾病被誤解與烙印化(stigmatization)現象的絕佳案例。
為驗證我的假設,第一步便是以科學精神檢驗相關事證,重建事件發
展始末,試圖回答「張愛玲長年遭跳蚤騷擾可是精神病的表徵」?




2

「蟲患」始於1983年秋(注5),公寓管理人通知所有住戶配合出清櫥
櫃噴殺蟑螂。由於不配合者將逼遷,張只得暫將東西搬出屋外,稍後
卻發覺此次搬動帶回鄰居貓狗的跳蚤,人蚤大戰於焉展開。

除蚤無功,張愛玲搬離位於好萊塢住了12年的公寓(1825 N Kingsley
Dr.),就近另覓住所(1749 N Serrano Ave.)。相安無事十天,屋
主不願再租冰箱,建議她去買二手貨。張卻發現舊冰箱底層帶回一隻
特別厲害的跳蚤,即使花了上百元買的除蚤劑也殺不掉。匆匆「把東
西存倉庫,從當年聖誕節起一天換一家汽車旅館,一路扔衣服鞋襪箱
子,搜購最便宜的補上」,只是如此大費周章,「還是住進去數小時
後就有fleas」。

1984年夏秋,蟲患稍歇,林式同協助張愛玲找著一間寬敞的公寓(
1538 N Vista St. W. Hollywood),雖沒跳蚤,蟑螂與另一種小爬蟲
倒不少。簽了一年合同,且買了台新冰箱,兩個月不到跳蚤又來了,
且「演變得更棘手」,只得恢復一天搬一次家,忙得睡眠不足的生活


自此及至1988年2月再度租屋,親近張愛玲的友人莫不為她居無定所憂
心忡忡,互相探詢她的狀況,一片癡心的水晶更在1985年秋衝動發表
〈張愛玲病了〉。

蚤患方酣,林式同是此段期間唯一見著本人的人。林文〈有緣得識張
愛玲〉(注6)提到,第一次見著張愛玲便是在近市中心的汽車旅館,
時間約莫1985年夏。歷時五分鐘的會面裡,林見到「一位高高瘦瘦、
瀟瀟灑灑的女士,頭上包著一幅灰色的方巾,身上罩著一件近乎灰色
的寬大的燈籠衣」,「腳上套了一雙浴室用的拖鞋」,走起路則是「
無聲無息地飄了過來」。自始至終含著笑臉的張愛玲氣定神閒、頭腦
清晰、反應敏銳,讓林有「被觀察」的感覺。

躲避跳蚤之餘,張愛玲不忘留神金融訊息,無論是擔心銀行倒閉不辭
勞苦換一家存錢,還是留心利息高低,都是典型張氏作風,另面反應
她自幼強烈的不安全感。

根據處於逃難、近乎失聯的張愛玲所發出的有限信件,她描述跳蚤習
性是「最善適應的昆蟲接受挑戰,每次快消滅了就縮小一次,終於小
得幾乎看不見,接近細菌」;還說自己「上午忙搬家,下午出去買東
西補給藥物與每天扔掉的衣履及『即棄行李』──大購物袋」。即使
兵疲馬困,她不忘斬釘截鐵否決醫生的診斷──無論是暗喻心理疾病
的"a lace in my bonnet"(女帽上的一條絲緞),過敏症或任何皮膚
病。

直到1988年2月,張愛玲在整理累積多時(年)的信件時,偶然發現鄭
緒雷(筆名司馬新)介紹的皮膚科醫生,立刻掛電話預約就診。張稱
讚「醫道高明,佩服到極點。診出是皮膚特殊敏感。大概fleas兩三年
前就沒有了。敷了藥效如神,已經找了房子定居」(注7)。從藏匿兩
年的北郊先搬回市中心的汽車旅館,等不及林式同代尋,直接進住附
近小巧的新公寓(245 S. Reno St.)。

6月初,張愛玲又提前搬離,這回不為跳蚤,為一位特殊「鄰居」──
一位來自台灣銜命採訪的記者,租下隔壁公寓邊窺視作息,邊掏張丟
棄的垃圾做文章,令她「毛髮皆豎」,「皮膚病忽然又惡化」。

住進林式同新造的出租公寓(433 S. Lake St.)年餘,蟑螂螞蟻小花
甲蟲全有,蜜月期已過,張愛玲擔心「可能就快有fleas了」。1991年
7月,為了多過好萊塢舊屋十百倍而應付不來的蟑螂,71歲的張愛玲搬
了此生最後一次家,來到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所在的西木區(10911
Rochester Ave.)。

除了跳蚤,張愛玲對蟲反應向是風聲鶴唳,連通訊郵箱發現螞蟻都必
須立刻換掉(注8)。同時面對高血脂症、心血管疾病、難纏的感冒及
牙病,忙著看病的張愛玲生活作息大亂,睡眠障礙日益惡化。心力交
瘁之際,曾發想「祈禱可能有效」,旋又自嘲「不信宗教無法祈禱」


1995年,皮膚病嚴重惡化,「藥日久失靈,只有日光燈有點效力」。
怕店裡不乾淨,花300美元買燈回家,一天照23小時。怕光照不進,還
隔幾天就剪髮。烤乾的皮膚保護力盡失,臉上、耳朵、肩膀儘是傷口
。同年7月底,還打算搬家,終究沒力氣再搬。9月8日林式同收到房東
通知張愛玲已經過世,趕往察看時,日光燈仍兀自照著躺在行軍帆布
床上的張愛玲。




3

不同於近年台灣傳媒刻意凸顯汽車旅館的情色想像,林式同分析張愛
玲流轉於汽車旅館的考量極其實際:「一是費用少,二是可以多搬地
方──她平均每一星期就換一個旅館」。據此推算張愛玲住過洛杉磯
地區上百家汽車旅館並不為過。

汽車旅館是應運一般大眾達到以車代步生活條件而生的產物;洛杉磯
向是高度倚賴汽車移動的城市,即使近20年積極建構捷運網路,居民
日常生活仍多以自家車代步。身形臞瘦的張愛玲不開車,如何拎著行
當長期在汽車旅館間移動?

爬梳文字固能解決這疑問,但我以為下「田野」(field work)──
直接去看看張愛玲住過的汽車旅館,體會又是不同。2006年底,終於
找到落實這瘋狂念頭的機會(藉口)──研討會論文通過審查,隔年
4月將前往智利首都聖地牙哥報告,我便刻意安排洛杉磯轉機的行程,
預定回程多停兩天闖闖。

瀏覽張流離汽車旅館時期的書信,發現她都是使用郵局租用信箱聯繫
,使林式同〈有緣得識張愛玲〉一文又成為我重要且唯一的依據。但
林收信不留信封,時隔多年提筆為文,只能勉力列出九家有印象的汽
車旅館地址(注9)。

先以Google map定位,再參照林式同文及張愛玲其他書信,汽車旅館
的分佈位置包括(1)早期好萊塢舊住所附近;(2)1986至87兩年間
北郊的Valley;書信中未提的(3)南郊Gardena(1985年2月);(4
)華人聚集的東郊Monterey Park(時間不詳);(5)東北部文風鼎
盛的Pasadena(同前);以及(6)1988年2月蟲患暫解「班師」回市
中心找公寓的暫時落腳處。

筆者2007年4月的走訪行程包括張愛玲住過的公寓(注10)與上述汽車
旅館。原想師法張愛玲以公共汽車與步行作為移動工具,未料數位熟
悉當地的友人一致反對我的莽動,只得接受熱心友人安排,由一位僑
胞駕車,極有效率地在一天內跑完行程。

駕車的楊先生來自台灣,定居洛杉磯從事旅行業將近20年,未曾聽聞
「祖師奶奶」威名。聽罷我對張愛玲蟲患始末簡述,直呼不可思議。
我們以位於好萊塢,張住了12年的公寓作起點,維護得宜的老建物周
圍花木扶疏,外觀同紙本與網路資料所見。

蟲患初起,張就近搬入的另一間公寓步行可及,讓張愛玲棄守「公寓
生活」的下一間公寓,仍坐落同一區。另有兩家汽車旅館,現況不僅
頗具規模,其中一家還加入國際知名假日飯店(Holiday Inn)連鎖。
楊先生表示,此家是台灣旅行團可能下榻處,若有張迷意外住進,當
雀躍不已。

好萊塢往東行,看了三家汽車旅館,都位於交流道與公車站牌旁,街
景荒涼,生活機能極差,除其中一家對街有華人經營的大型超市。想
像提著大購物袋充作「即棄行李」趕路的張愛玲,在公共汽車上忍著
腳磨破的痛(注11),一下高速公路瞥見汽車旅館招牌便匆匆投宿的
光景,豈「落難」二字了得!

張愛玲住了兩年的北郊只有兩個地址。出發前查明較遠一處現址已無
汽車旅館,故略去。另一處旅館雖在,但屋況不佳(注12),街市罕
人煙,只見一位上了年紀的女士呆坐公車站前,身邊放著兩個大購物
袋,狀似bag lady。

回到市中心,我站在因都市更新遭拆除的旅館舊址前,想起1985年2月
,張愛玲從此地發了一封短信請林式同不必麻煩為她找房子,人蚤大
戰節節敗退,「連日心境太壞,不想打電話」。

接下來看到此行最破落的汽車旅館,1988年2月,張愛玲見了司馬新推
薦的Kaplan醫師,病神奇地好了,住進這家外牆滿是塗鴉,白天四周
充斥無所事事非裔與拉丁裔人的汽車旅館,連忙寫信催林式同幫她找
房子。等不及回音,張迫不及待搬到不遠的公寓;夏天,再搬進林式
同新造的出租公寓。這兩家和四年前住過的公寓最大不同是少綠地,
「水泥味」重,正符合怕蟲的張愛玲。林造的公寓另有一優點,有家
頗具規模的綜合醫院(Vincent Medical Center)相距500公尺不到。
體弱多病的張愛玲應該光顧過吧!

最後一處是張愛玲辭世的公寓,很容易看出是當天所有走訪點中地段
最好的一處。健康快速頹圮的張愛玲在此立下遺囑,搶看病空檔寫《
對照記》與《小團圓》,大概沒空出門享受唾手可得的新綠。改寫《
小團圓》的巨大壓力終使蟲患再度失控,重重咬穿生命那席華美的袍
……。




4

根據1985年3月致宋淇夫婦書信,張愛玲認定騷擾她的跳蚤分兩批:第
一波是1983年Kingsley舊居鄰家貓狗傳入的黑色跳蚤;第二波則是
1983年11月搬家後隨二手冰箱隔熱層來的淺棕色中南美品種,隨著她
一路搬遷,變小後像細長的枯草屑。直到1986年9月,這批跳蚤還在,
且「每次快消滅了就縮小一次,終於小得幾乎看不見,接近細菌」。
1987年9月,「一切跟上次來信時一樣」。

在這段有一貫「張愛玲筆觸」的描述裡,問題不在邏輯,而是知覺(
perception)的障礙──即便第一波描述不足論斷,第二波即是典型
的「妄想性蟲爬」(delusional infestation)──罹患此症的病人
相信有某種動物在身上四處爬動,雖然看不見,卻能清楚描述它。至
於張堅信隨她搬遷的跳蚤一次又一次縮小至接近細菌大小,精神病理
學稱為「次發性妄想」(secondary delusion),為解釋其他病態性
經驗──跳蚤騷擾的體幻覺(somatic delusion)所產生的(注13)


知覺(聽覺、視覺、嗅覺、味覺與觸覺)與思考(包括流程或內容)
分由大腦皮質不同區塊所執掌,不必然同時發生障礙。因此,單憑思
考是否合乎邏輯,實不足評斷精神病之有無。

張愛玲又如何看待醫生的診斷與處置?也就是她有無病識感(
insight)?蟲患發生一年多,也就是1985年3月,張的醫生從她身上
採樣化驗,看是否有animal tissue(動物組織),張在信中對醫生認
定她的症狀是「最典型的sexual fantasy(性的妄想)」不置可否,
等待「兩星期後聽回音」。1986年9月,張全盤否定醫生的診斷,別說
是疑心或精神病,連過敏或皮膚病都斬釘截鐵被否決。1988年2月,事
情出現轉圜,張接受一位皮膚科權威「皮膚特殊敏感,大概fleas兩三
年前就沒有了」的診斷,「敷了藥效如神」。很遺憾,病人張愛玲一
點兒也不服氣平日寫作喜愛援引的精神分析大師佛洛伊德的學說。

極獲張愛玲信任的林式同,曾婉轉指出她怕跳蚤是心理作用。他以自
己皮膚也常發癢說理,認為是皮下脂肪少,抗菌力不夠,加上洛杉磯
的氣候,少雨而近沙漠,很乾燥,什麼樣的過敏症都有,張愛玲一樣
不同意。

另值得注意的是,既接受皮膚病診斷且敷過神藥痊癒的張愛玲,1988
年9月為何病況忽然又惡化?推測與台灣記者準備發表掏垃圾一文,讓
她感受到莫大的壓力有關。濕疹(eczemaish condition)、過敏與氣
喘等疾病屬於典型的身心疾患(psychosomatic disorders)──也就
是說,病程高低起伏受患者感知內外壓力所影響。已對死亡做好準備
的張愛玲,1994年以後皮膚狀況急速惡化又為了哪樁?容我大膽推測
,極可能與遲遲未能寫出滿意的《小團圓》定本有關。



註:
1.水晶:〈張愛玲病了〉,《魚往雁返》(允晨文化,2007),pp.
83-7。
2.張愛玲.宋淇.宋鄺文美:《張愛玲私語錄》(皇冠文化,2010)
,pp. 249-53。
3.引自林式同〈有緣得識張愛玲〉文與司馬新《張愛玲與賴雅》專書

4.蘇偉貞:〈導讀:自誇與自鄙〉,《魚往雁返》(允晨文化,2007
),p. 28。
5.參考莊信正編註之《張愛玲來信箋註》與高全之〈為何不能完成英
譯本海上花──張愛玲給麥卡錫的一封信〉。
6.林式同:〈有緣得識張愛玲〉,《魚往雁返》(允晨文化,2007)
,pp. 218-9。
7.司馬新:《張愛玲與賴雅》(大地出版社,1996),p. 228。
8.張愛玲.宋淇.宋鄺文美:《張愛玲私語錄》(皇冠文化,2010)
,p. 285。
9.分別是:(1) 777 Vine St., Hollywood. (2) 920 S. Figueroa
St., LA. (3) 434 Potrero Grande, Monterey Park. (4) 420 N.
Atlantic Blvd., Monterey Park. (5) 1605 N, San Fernando
Blvd., Burbank. (6) 4222 Vineland Ave., North Hollywood. (
7) 2156E, Colorado Blvd., Pasadena. (8) 9111 Sepulveda Blvd.,
Sepulveda. (9) 1906 W. 3rd St. LA.
10.遺漏2007年2月發表於《印刻文學生活誌》張愛玲致莊信正書信所
提,1984年夏秋間曾在西好萊塢區N. Vista St.的公寓住不到兩個月

11.莊信正編註之《張愛玲來信箋註》。
12.參考Google晚近發展之街景圖,現址已改為停車場。
13.參考孔繁鍾編譯:《精神醫學之症狀及病徵》(合記圖書出版社,
1992),pp. 25-45,pp. 56-61。


──本文刊載於《聯合文學》2010年9月號




◎作者簡介
吳佳璇
台大精神科專科醫師。1969年生於台灣雲林,台大醫學系畢業、澳洲
墨爾本大學碩士。2008年起浪跡台北與台東,成為浪人醫師。著有《
罹癌母親給的七堂課──當精神科醫師變成病人家屬》、《從北京到
台北──精神藥理學家張文和的追尋》、《台灣精神醫療的開拓者》
、《憂鬱年代──精神科的診間絮語》與《九二一之後──一位年輕
精神科醫師的九二一經驗》。



出處: 吳佳璇◎張愛玲滿是跳蚤的晚年華服 - 聯合文學 - udn城市
http://city.udn.com/78/4151872#ixzz5K6MUfa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