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7月 31, 2015
擊壤歌的傳統
擊壤歌的傳統 作者容公
大家都知道擊壤歌, 連北宋五子之一,易學家、思想家、詩人北宋邵堯夫
大仙拿這歌當招排。他著有《皇極經世》、《伊川擊壤集》、《漁樵
問對》等。
詩人沈德潛在《古詩源》中,他把《擊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
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定為我國詩歌之祖,因為「帝堯
以前,近於荒渺。雖有《皇娥》、《白帝》二歌,系王嘉偽作,其事近誣
,故以《擊壤歌》為始。」
擊壤歌最正統的出典是東漢王充《論衡‧藝增篇》:「傳曰:有年五
十擊壤於路者,觀者曰:『大哉,堯德乎!』擊壤者曰:『吾日出而
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堯何等力!』」
我讀了很多關於擊壤歌的文史資料. 最服曹植的說法. 他沒直接說到
擊壤歌到底是什麼東西. 我以為可能是和踏歌一樣, 一種民俗藝術.
也有人說最中國最古的一種可以拿來訓練運動選手的活動. 也可能是
一種儀式. 總之, 擊壤歌一定不光是講一個路旁的老頭子在酸溜溜回
答人家問他在敲打泥土幹嗎的智者之語.
曹植《書》:「擊轅之歌,有應《風》《雅》。」是知擊壤擊轅,並
唐虞時事矣。
曹植認為擊壤歌傳自詩經的風雅.
《詩經》十五國風的演唱形式多種多樣,除了獨唱外,還有對唱,幫
唱等多種形式。
不僅有節日集會時的集體對唱,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也常明即興的對
唱抒發感情,如《鄭風‧東門之》
2、幫唱
十五國風中很多歌曲採用一唱眾和的幫唱形式。前段由小伙子唱兩句
,然後由眾人幫唱「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使用的樂歌。《雅》分為小雅和大雅的部分,是貴族宴飲或朝廷演奏
《大雅》三十一篇,大部分似乎西周初期。
出於周王朝,史、樂官之導,是用於歌頒祖先的祭歌。
小雅基本上來自民間.表演時採用了以絲行為主的樂隊。
而大雅表演時採用的是以鐘鼓為主的樂隊。
曹植不但是一個詩人, 他也是一個 linguistic professor, 語言學
家, 他發明了梵唄, 魚山梵唱. 不過, 他沒工夫為我們解說可能擊壤
歌可以被金庸大俠寫成鬼斧神工的秘法. 我沒空去考, 否則, 我相信
可以考出來擊壤歌不止是運動, 或老人家胡亂唱腔, 而且和金木水火
土變易的招術有關. 反正來頭不小.
最早提出種種想法的是明未文人周亮工《因樹屋書影》. 你會喜歡張
岱, 我不怪你, 但是你讀了因樹屋書影後, 不會不對周亮工折服的.
因為壤是土, 《說文解字》裡說:「壤,柔土也。」壤為泥土。因而
大多數的人以為則「擊壤」即是擊打土地。至於如何擊打、用什麼擊
打則眾說紛紜。有人說用腳,具體場景則如馬遠《踏歌圖》中所描繪
的;有人說用手。從後來歷代人的描繪中,可以看出「擊壤」用手一
說是佔優勢的,但用手怎麼擊則又莫衷一是。
上古的「擊壤」到底若何,是很難說的。三國魏邯鄲淳《藝經》中載
:「壤以木為之,前廣後銳,長尺四,闊三寸,其形如履。將戲,先
側一壤於地,遙於三四十步以手中壤敲之,中者為上。古野老戲成。
」. 這個說法把土壤的土一下變成了木了. 原來擊壤的壤是木做的.
而遊戲是拿木打土.
晉代周處《風土記》中亦曰:「擊壤,壤以木為之,前廣後銳,可長
尺四三寸。」
按周亮工的說法,這說法有圖為証:
明人刊刻《三才圖繪》中幾位憨態可掬的老者手持木棒,擊打立於地
上的木棒。
壤這個木頭是放在地上,讓人拿土做的,或木柱,去擊中為戲.
「其形如履」, 因為便於手持和用力。莫非這就是美國牛郎們玩的丟
馬蹄的先驅?
擊壤為戲,另有相似的飛堶.
這種遊戲和宋朝的拋堶很像.
宋世寒食有飛堶之戲,梅堯臣《禁煙》詩「窈窕踏歌相把袂,輕浮賭
勝各飛堶」是也。案,亦曰「拋堶」,今名為「打瓦」,實則投石。
其石方長,大小不一。先立一石於十步之外,手石擲擊,或以足蹴蹋
發機命中。蓋本古人投石之藝,因以角力。兒童此戲捷於木為者也。
至此,一種至少在宋代就產生明代還遺存的「擊壤」遊戲已然明瞭。
不過其間有很多不同的解釋. 比如, 這是兒童玩的. 壤為立土上的木
, 以石擊之. 稱為打瓦. 瓦就是缶.
最後我們聽張岱《夜航船》裡記載:
擊壤,石戲也。壤以木為之,前廣後銳,長四尺三寸,闊三寸,其形
如履,將戲,先側一壤,於三四十步外,以手中壤擊之,中者為吉。
這是以木擊石.
周處《風土記》:「以木為之。前廣後銳,長尺三寸,其形如履。先
側一壤於地,遙於三十四步以手中壤擊之。中者為上。」案,即飛磚
戲也。《集韻》:「堶,徒禾切,飛塼戲也。」這類以石擊木. 木為
壤.
除了我前面說過擊壤的遊戲和美國人玩的丟馬蹄鐵很相像. 這裡頭有
些和易經有點關係. 易經有履卦, 這個履 (horse shoes) 也可能是
石. 而植立地上的木柱, 可能是易經說的日中之昃.
從易經看, 用石頭做的盛器, 用處很多. 主要是用來看月, 作太空測
量,而最多是做為樂器. 這一點, 牛隴菲教授有專文談到:
隴菲《古樂發隱》有關「缶」的文字
古人玩任何東西, 都講究古風, 崔駰《西巡頌表》曰:「唐虞之世,
樵夫牧豎,擊轅中韶,感於和也。」《班固集》:「擊轅相杵,亦足
樂也』這說法比較接近曹植說的, 擊壤就是直接古代風和雅的水準.
這己經不是兒戲二字可言了. 它是一種和古琴一樣很高段的雅士玩的
, 同時又有宗教意味的消遣。 曹植有捉到和字的精髓.
現代談學術都講証據.我們可以在很多古畫中看到從前擊壤的活動:
韓滉的《擊壤圖》,說它「但作含哺鼓腹狀」。韓滉的畫著錄於《宣
和畫譜》,作於 1637 年。畫卷長約三米,最左端繪有老婦坦胸哺子
的情景,右端則細緻聯袂踏歌的歡慶場面,這個擊壤的版本其實說的
是踏歌和民間和樂的生活. 所以擊壤可能和就一種流行歌舞.
據《宋元明清書畫寶鑒》中所載明人崔子忠的《堯民擊壤圖卷》,大
卷尾「丙子春三月寫得堯民擊壤圖子忠氏」的落款可知將兩幅畫相對
照,我們可以清楚地發現,崔子忠所理解的「擊壤」的含義,並不是
那些酒酣耳熱、解衣聯袂的舞者,應當是位於圖卷中央的老者。而這
一老者也絕非「別無戲具」——從圖中我們可以清楚看到,老者手持
的兩根木棒。崔子忠所理解的「擊壤」,是指用棒子擊打土地。
這些都是和張岱齊名的文人周亮工提到的.
周亮工(1612 年- 1672 年),字元亮,號減齋,明末清初河南祥
符(開封)人。文章寫的好, 和晚明文人一樣什麼狗皮搗灶都可以寫
成好文章. 可能關于擊壤歌這個文化謎是一個最佳入口.
牛隴菲教授談到古代缶成為樂器的涉略.林林總總,包括莊子,
有舌之鈴,日甘肅隴東道情、隴南影子腔、天水影子腔、陝西碗碗
腔中所用的「水水」,當代民族樂隊中常用的「碰鈴」
中國古代稱之為「鐸」。他主張
莊子鼓盆成大道和藺相如迫秦王擊缶的故事是眾所周知的。
《詩經‧陳風‧宛丘》即有其樂的記載。《詩》載:「坎某擊缶。」
《楚辭‧卜居》說:「黃鐘毀棄,瓦釜雷鳴。」看來,瓦釜之樂在先
秦已經風靡一時,此正所謂「醉從趙人舞,歌鼓秦人盆」。(杜甫《
貽華陽柳少府》 )敦煌遺書《父母恩重經講經文》(北京河字十二號
)所謂「學音聲,屈博士,弄缽調弦渾金喜」,其所謂「弄缽」,正
是這種「歌鼓秦人盆」的音樂。
擊甌之樂,是由中國遠古的擊壤之樂發展而來。可惜他以為
所謂「擊壤」,是後人所記,不足為憑。其樂,想必與先秦擊缶類同
。
不過他在文章中己經把擊壤歌包括金木水火土的秘密全都寫出來了.
他也提到最重要的:
《易》稱:『日昃之離,不鼓缶而歌。』《詩》云:『坎其擊缶,宛
丘之道』。缶者,瓦器,所以盛漿,秦人鼓之以節歌。」據此,可知
擊缶之樂,是擊盛漿之缶,也即敲擊水盞之樂,此,正所謂「擊甌」
。唐‧段安節《樂府雜錄》載:「擊甌:武宗朝,郭道源後為鳳翔府
天興縣丞,充太常寺調音律官,善擊甌,率以邢甌越甌共十二隻,旋
加減水於其中,以莇擊之,其音妙於方響也。感通中有吳繽,洞曉音
律,亦為鼓吹署丞,充調音律官,善於擊甌。擊甌,蓋出於擊缶。」
我相信作為擊甌的原始, 擊壤也必定可以拿來當做中國古代文化很重
要的形式.這工作有待我們大家去追尋.
http://yijingsearcher.blogspot.ca/2015/07/blog-post_31.html
星期四, 7月 30, 2015
談課綱
談課綱 容乃公
我認為我們教育系統己經到了任何人都無法修補的程度了.
我們教科書的編寫由教育部主導, 這是問題的根源. 世界上很多國家
都沒有教育部, 而關于教育事務可能由某些學者專家設立委員會來協
調或制定和國民教育有關的事. 不過課程設計常委諸教師或學區教育
會 (school board) 來參與共同完成. 在課堂上, 一個老師可以因為
個人對某些問題的想法而去發揮, 學生因而會接受各種知識和影響,
在正常的情況,除非有嚴重過失,學校當局或主管通常不會有干涉.
不過因為這類沒有課程綱領的國家相信教育是輔助學生學習, 而不是
去控制學生思想, 所以學生可以在學習過程培養判斷力. 在學校學生
學到的只是求知的開始, 而不是階段的完成. 嚴格說來, 學校最不應
該做的是給學生做結論.
這些學生對課綱效用的迷信,簡直令人匪夷所思.
沒有課網的國家通常都相信: 不論提供什麼思想指導原則, 或知識,
學生終究自己可以在書本, 網路, 或其他活動, 去得到更有啟發性的
指引和開導.
總之, 所謂課網, 是一個相當沒有意義的東西. 除非這個相信課綱的
國家把學生和老師當成沒有自我思考的動物.
但是我們的國家相信主政者有責任教學生『正確』的知識. 而學生因
為沒有獨立自主的思考意願 (注意, 我不是說能力 ), 他們相信學習
知識是要靠別人來完成.
這才是我們教育的問題. 至于課網裡的葫蘆擺什麼藥, 其實對學生的
求知並沒有太大差別.
可是現在我們看到兩種都不相信教育的人類, 即學生和主持教育當局
, 在作無謂的爭執, 而且擴大成為政治鬥爭.
我在求學時, 我們讀的中國地理曾經和現實差別到整本教科書讀來像
是小說, 比如我們讀到中國地理有三十幾省, 而且地理中說的事實和
大陸建政後的情形完全不同. 這何止與目前課綱相爭的嚴重性大過幾
千倍. 但是做為學生的我們知道那是有政治考量, 有不得己之處, 也
沒人去在乎: 因為我們自己有自己判斷的能力. 而這個能力是現在去
教育部抗議的學生完全沒有的. 他們其實就是知識的傀儡, 或更嚴重
地說, 政治的傀儡. 獨立自主的思考不是建立在紙面上的, 而是在大
腦.傀儡什麼都有, 就是沒有大腦.
其實現在知識己經全數據化雲端化了.很快,學校這個建制會被
淘汱成歷史的渣滓,因為教育的活動可能會完全走出校園.
http://yijingsearcher.blogspot.ca/2015/07/blog-post_30.html 發表者
星期四, 7月 02, 2015
我讀中文的安妮法蘭克 王長寶的歐氛隨侍記
我讀中文的安妮法蘭克 (容乃公) (三民書局有賣)
二十多年前我曾在台北舊書攤花了六十元買到一本由王長寶寫的歐氛
隨侍記, 二 . 我五六年來一開始丟書, 開始只看數據書,或網上看
書 . 但這本書我一直捨不得丟. 只到昨天, 拿到了 fujitsu
scanner, 掃描機 . 將書拆開, 不到一個小時, 就把書變成數據版了
. 這本書可能會被我重裝, 保存一陣. 這本書讀來很像中文的安妮法
朗克日記, 不過觀點不太相同. 它記載了德國攻入波蘭的那些日子發
生的事. 給我們打開另一個比較中立冷靜客觀的筆記.
我寫這小文主要是介紹我處理紙本書的最新手段,即丟掉前,用掃描機
將書印成數據. 我目前仍存有一些捨不得扔的. 現在都可以扔了. 因
為掃一本書, 比較花工夫的是拆, 至于掃描, 一本書可能花不到二十
分鐘即完成.實在太捧了.
下面是我上網找到關于王長寶和她家人的介紹:
=========================================================
歐氛隨侍記介紹
讀逃難記(PC Home 個人新聞台)
遊記中最悽慘的是逃難記,近來讀褚威格 (Stefan
Zweig, 1881- 1942, 或譯作茨威格 )的自傳《昨日的世界》 (Die
Welt von Gestern) 與王長寶 (1908-1954) 女士的《歐氛隨侍記》
,感觸頗深。事實上,褚威格早在大戰爆發前就開始逃難了,由於他
是猶太裔的奧地利人,又反對希特勒,在 1933 年希特勒掌權後便離
開奧地利,進而遠走美洲避禍,先是到紐約,後又受邀到阿根廷與巴
西演講。褚威格對當時南美的印象很好,他寫道:
「這以後看到的阿根廷國土上的景像當然令人更加欣慰。那裡是另一
個西班牙;西班牙的古老文化在那一片新的、遼闊的、沒有流過血、
沒有被仇恨薰染過的土地上得到了保護和保存。那裡有豐足的糧食、
過剩的財富,那裡有無限的空間和未來的糧食。我感到莫大的愉快和
一種新的信心。幾千年來,文化不就是從一個國度傳播到另一個國度
的嗎?…巴西給我留下同樣深刻的印象,也給了我不小的希望。那片
得天獨厚的土地有著世界上最美麗的城市…在那裡,歷史被保存得更
加精心。第一次世界大戰帶來的野蠻還沒有在那裡侵入民族的風尚和
精神。人類在那裡和平地一起生活,他們懂禮貌,不像在我們歐洲,
不同種族之間的交往含著一種敵意。那裡的人不是由人們用荒謬的血
統論、種族論和出身論來劃分。」
然而,褚威格雖然得到肉身的自由,卻受到精神上的折磨,西班牙內
戰以及英法姑息政策所帶來一連串的壞消息,皆令他產生一種朝不保
夕的絕望感——
「但是旅行,繼續不斷地到另一個星空下、到另一個世界去旅行,不
等於擺脫了歐洲、擺脫了對歐洲的擔憂。…技術帶給我們的最壞的咒
語,莫過於它會阻止我們逃避哪怕只是一剎那的現實。…在佩爾南布
戈登岸的那一天夜裡,南方的十字星座就在頭頂,黑色皮膚的人群在
我周圍的街上行走,我感到疲勞不堪,忽然我在一張報紙上讀到轟炸
巴塞羅那和槍殺一位西班牙朋友的消息。那位朋友幾個月前曾和我度
過了愉快的幾小時。…無論是白天,還是黑夜,我總一直懷著痛苦的
憂慮思念著歐洲,一值想著在歐洲的奧地利…這大概就是一種狹隘的
愛國主義吧。但我知道,整個歐洲的命運全繫在那個小國家身上——
它恰巧是我的祖國。」
最後,奧地利被納粹德國併吞,褚威格成了無國籍的人,後來他雖然
申請到英國公民權,在美洲也書籍暢銷、受人尊重,生活不虞匱乏,
但當他開始真正地逃難:從英國倫敦逃到美國紐約,又從美國紐約逃
到巴西裡約的時候,他的知交好友不是流亡異國就是陷於亂邦,甚至
是生死兩茫茫。褚威格眼見自己親身參與建立的「文明世界」毀了,
當他得知新加坡被日本攻陷,在戰局最絕望的時候,他自殺了!他留
下了遺書,強烈表達了不自由毋寧死的抗議!
《絕命書》(Declaracao)
在我自願和神智清醒地同這個世界訣別之前,一項最後的義務逼使我
要去把它完成:向這個美麗的國家巴西表示我衷心的感謝。它對我是
那樣善良,給予我的勞動那樣殷勤的關切,我日益深沉地愛上了這個
國家。在我自己的語言所通行的世界對我說來業已淪亡和我精神上的
故鄉歐洲業已自我毀滅之後,我再也沒有地方可以從頭開始重建我的
生活了。
年過花甲,要想再一次開始全新的生活,這需要一種非凡的力量,而
我的力量在無家可歸的漫長流浪歲月中業已消耗殆盡。這樣,我認為
最好是及時地和以正當的態度來結束這個生命,結束這個認為精神勞
動一向是最純真的快樂、個人的自由是世界上最寶貴的財富的生命。
我向我所有的朋友致意!願他們在漫長的黑夜之後還能見得到朝霞!
而我,一個格外焦急不耐的人先他們而去了。
斯蒂芳.茨威格
1942年2月22日於彼得羅保利斯
王長寶的經歷並不輸給褚威格,她的父親王景歧(1882-1941)頗受陸徵
祥重用,自巴黎和會起便歷任中國駐歐洲各國使館的公職。王長寶亦
追隨父母親到歐洲留學,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大學完成政治學博士學位
(著有論文:Tsang Pao Wang, La femme dans la societe
chinoise : sa situation sociale, civile et politique (中國婦
女問題), Paris, A.-Pedone, 1933),並曾在課餘隨父母親遊歷西歐
北歐諸國,亦結交了多國的同學與朋友。所以她在歐洲逃難的感觸之
深刻、回憶承平時遊歷各地的歡樂、觀察戰爭與政治事態之精準,並
不亞於大文豪褚威格!
然而王氏一家真可謂時運不濟,王景歧時任波蘭大使,數年來懸而未
決的大戰正是在德國進攻波蘭時潰堤而至,《歐氛隨侍記》以逐日紀
錄的日記寫下了華沙圍城、波蘭淪陷、各國公使出奔丹麥、王氏一家
聽憑國民政府調度,輾轉於荷蘭、比利時、法國、瑞士的過程,戰火
追趕著他們,一國接著一國淪陷,最後王景歧大使因過勞而使舊病加
劇,病逝於瑞士日內瓦,竟埋骨於異鄉。
然而逃難才剛剛開始,回中國的旅途如此漫長,王長寶與母親輾轉從
「維琪法國」取道西班牙、葡萄牙,從里斯本搭船到紐約,再搭船經
巴拿馬運河越過太平洋前往新加坡,打算由東南亞尋路回中國重慶,
不料船行至夏威夷檀香山的港外,她們竟戲劇性地目擊了珍珠港事變
!彷彿遭到詛咒一般,繞著地球逃了大半圈後,又被另一頭的戰火燒
到。此後王長寶母女被困在夏威夷數週,又被迫搭船回舊金山,復乘
火車回紐約寄身,一等就是四年,直到日本戰敗的那一刻,才得以繼
續這趟苦旅,搭船回到了上海。然而,等待她們的又是新一波的國共
內戰...
逃難記中很意外地充滿了快樂的情節,戰亂的殘酷使往日和平的回憶
愈發珍貴,逃難者很自然地書寫著歡樂的往事,成為苦旅中最大的安
慰。而戰爭就是這麼荒謬,跨過國界,沒有戰爭的中立國食衣住行不
虞匱乏,節慶、宴會、郊遊一如往常,然而咫尺之外的戰爭國度哀鴻
遍野,富饒的歐洲頓時通貨膨脹、物價飆漲、百物奇缺、有價無市,
飛機日日轟炸,屍體曝於道旁,難民扶老攜幼從四處湧來,又流離輾
轉於四方。王長寶女士雖然堅持著走完全程,然而現代中國的不幸再
於戰爭似乎永無止境,她於民國四十三(1954)年病逝於上海,並沒有
隨母親和兄弟逃到台北,她過世的細節雖不可考,想必是很悽慘的故
事。
當第二次世界大戰,德軍挾雷霆萬鈞之勢,席捲歐陸時,王長寶女士
適侍親駐波蘭之華沙(乃父王景歧先生時任駐波公使),目睹大戰爆
發,於危急中襄助乃父護僑撤館,輾轉流徙,駕車避難,繞道德境,
遍歷丹麥、比、法、荷蘭、瑞典、挪威、瑞士諸國;其間經過,日有
記述。及老父在日內瓦沈痾不起,忍痛訣別;王女士遭此大變,著之
於篇,辛酸惋惻,不忍卒讀。後奉母返國,途經珍珠港,適逢日機偷
襲,硝煙彈雨,劫後餘生,目擊身受,寫來歷歷如繪。本書一編在手
,可為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史讀,亦可為外交軼事讀;至如旁及歐美
戰時風光,敘述弱小國家在強權侵略下,求容苟存,終歸慘遭覆國之
痛,又足為當代姑息取容者,引為殷鑒。
王長寶兄王季徵幼年時與父親一同在歐洲生活,中學畢業後考入北京
大學,先後獲哲學文學碩士、法學博士。其後又赴英國牛津大學學習
經濟學。回國後,曾擔任過交通部專員,交通部秘書、設計委員兼稽
核委員會秘書,以及川滇西路管理局專員,外交部禮賓司科長、幫辦
、專門委員、司長,東吳大學法學兼任教授等職務。
赴台後,歷任中華民國駐巴拿馬公使、兼駐薩爾瓦多公使、兼駐宏都
拉斯公使、駐黎巴嫩公使(後升任大使)、外交部顧問、駐利比亞大
使、駐中非大使、外交部研究設計委員、外交領事人員講習所教授、
考試院使領館人員特考典試委員等。
延伸閱讀:
斯蒂芳.茨威格,(Stefan Zweig),舒昌善、孫龍生等譯,《昨日的
世界》(Die Welt von Gestern),(北京:三聯,[1991]、1997)。
王長寶,《歐氛隨侍記》,(台北:三民,[1962]、1976)。
我要檢舉
【大紀元5月26日訊】(大紀元記者朱江報導)美國主流教育界對教師
要求甚高,得到格外禮遇和尊重屬鳳毛麟角。2009年四月,紐約華裔
教師黃蘭馨的退休典禮卻享有少有的隆重,梅格爾大學附屬中學為這
位華裔教師和另一位西裔同仁退休高規格舉辦了近百人晚宴。
近一個晚上,紐約教育局代表、學校校長威爾捨博士及副校長艾德黎
弗博士分別緻詞。艾德黎弗副校長讚揚世界公民黃老師踏遍世界,學
貫中西,黃老師是這所學校的中文創辦教師,如今發展到包括她在內
共有四位中文教師,也使該校成為全美非華裔學生學習中文人數最多
的公立學校。當晚對黃老師的禮遇和讚揚也為主流教育界華裔教師增
加了被認知尊重的基礎和自豪感。
這位年薪快趕上三位新教師的資深教師,習慣了常年每天六點前出門
去學校,晚間十點多才回來的披星戴月的生活。退休後,因中文教師
缺乏,她還應邀回校教授中文。歲月和辛勞沒有消磨黃老師的熱誠,
反而增添她更多的慈愛和爽朗。回顧黃老師的教學生涯,也許會為許
多家長們和未來的教師瞭解更多教育之道。
名門之後 外交官夫人赴美定居
聽黃老師淡淡回憶往事,才發現她和夫君王季徵先生的兩家祖父父輩
的故事也許更應記載在小說裏。黃蘭馨的祖父黃慕崧曾留學日英,為
中國陸軍大學和黃埔軍校創辦人之一,曾任代校長。黃慕崧於1929年
8月任參謀本部測量總局局長,被譽「中國軍事測量之父」,後任蒙藏
委負會委員長,廣東省政府主席,逝世後被國民政府追封為上將。
黃蘭馨的父親黃維恕曾任中將測量署長,還先後擔任中美合作航空測
量隊隊長。黃父留學德國柏林工業大學,在黃蘭馨出生後不久,日本
侵華戰火點燃,黃父旋即攜全家返華抗日報國。在保家衛國的烽火歲
月,母親曾背扁擔挑蘭馨去尋找父親。
在抗戰勝利後,從四川遷往南京,之後再遷往臺灣,黃父一直全身心
安排和運送那些國家重要精密設備儀器,黃母則帶幾個孩子輾轉遷移
,一個衛國一個保家,父母各自的承負,也許也為黃蘭馨獨立的個性
中增加了未來的參照。
畢業於東吳大學法律係的黃蘭馨在臨畢業時,因緣際會,認識了當時
中華民國外交部禮賓司長王季徵。王季徵也是外交世家,其父曾任波
蘭大使,王季徵一直在歐洲等國任公使,因母親身體原因,後期返台
盡孝。當時尚在大學就讀的黃蘭馨傾心王季徵精通七國語言,學養厚
,風度翩翩,待畢業後兩人完婚。後王季徵被外派擔任駐利比亞大使
,黃蘭馨也曾隨夫旅居利比亞一段時間。
七十年代初,由於中共恐嚇臺灣的言論和動作,臺灣民間開始出現遷
美移民。王季徵身為外交家在國際上始終維護中華民國尊嚴,與共產
官員的分庭抗禮也一直走在最前面。為了後代的未來,黃蘭馨在七一
年攜幼子來美,幾年後,夫君赴中非任大使,再將兩稍大的兒子帶來
,她也就開始了在美國撫養三個兒子們的生活,像當年父母一樣,伉
儷兩人一個盡忠衛國,一個育子保家。後因王季徵返台時猝逝,使得
他們母子更在美扎根。
放棄法律博士 轉學教育
曾在臺灣法律專業畢業的黃蘭馨先在曼哈頓一個律師事務所做法律秘
書的工作,也曾在家庭法庭和紐約最高法院擔任通譯員,也經營過禮
品店、花店,擔任餐廳經理、中英文家教及ESL的教師。在八十年代,
新移民大量遷居來美,看到大量的新移民孩子,黃老師說:「這些孩
子剛來,不懂英文,父母又要謀生存,也不太懂英文,自顧不暇,那
些孩子在美國上學有很多挫折,非常需要雙語幫助。」「為這麼多人
的孩子,我決定要讀教育專業。」她放棄了可以在NYU攻讀法律博士的
機會,選擇了最直接長期幫助家長孩子們的路--做教師。
為教而學的漫長之路
在美國做教師並不容易,要在大學選修很多學分,還要考不同程度的
教師執照,目前公立學校教師即使取得執照和教師資格都需要在五年
進修完碩士學位課程,取得碩士學位。
在近三十年前,資源缺乏還得獨立撫養三個孩子,黃老師學習的路程
更漫長,她先考上了兩年的有獎學金的教育碩士學位,她晚上上課讀
這個碩士專業,白天還要做法律秘書,她要大清早把孩子清晨送到學
校,下午接到中文學校念中文,把孩子送回去家後,再去上課。
黃老師獲得教育碩士學位後,通過考試取得小學教師的執照,又在杭
特學院進修科學專業課程,之後還考取了高中老師的執照。前前後後
,選修的學分高達100 多個,她也獲得了兩個碩士學位,所以如今工
薪待遇等同博士學位。在她學成後,也趕上前Sew and Park學校外語
專業(非英文選修課)的教師位置需要教師,黃老師就在該校擔任了
25年的中文教師。
兩年前因為中文熱,紐約公立學校陸續開設中文課,在擁有四千學生
的Sew and Park學校被教育局分成五所學校後,黃老師又被梅格爾大
學附屬中學聘請擔任三個班的中文教師。由於學生學中文興致高,校
長副校長重視中文教育,學校先後又增聘三位中文教師,如今該校變
成全美非華裔學生最多學中文的公立學校。
心系文化薪傳和道德熏陶
在退休晚宴上,也許是黃老師最輕鬆和欣慰的一夜。紐約教育教育局
官員介紹他在別的大學裏遇到的學生都記得教中文「你好」的黃老師
,他們對黃老師都是好評,留給他深刻的印象。
校長威爾捨博士將自己的孩子也送入該校中文班學中文,他致詞感謝
黃老師說:「我看到了她的熱誠承諾和她對孩子的奉獻,不管教學上
我們需要什麼,她都是給予而且給予更多。她的奉獻是難以言表的。
對於這一切,我們極為感謝。」
該校副校長艾德黎弗博士說:「黃老師是我們學校中文部的創辦教師
,現在我們有400多個學生,學中文的學生都通過了去年六月的紐約州
中文統考,她是我們的頂樑柱。她的心總是緊緊相連文化薪傳和道德
熏陶,在我看來,她的身上散發了一個教育家最好的特質。」
二十多年前我曾在台北舊書攤花了六十元買到一本由王長寶寫的歐氛
隨侍記, 二 . 我五六年來一開始丟書, 開始只看數據書,或網上看
書 . 但這本書我一直捨不得丟. 只到昨天, 拿到了 fujitsu
scanner, 掃描機 . 將書拆開, 不到一個小時, 就把書變成數據版了
. 這本書可能會被我重裝, 保存一陣. 這本書讀來很像中文的安妮法
朗克日記, 不過觀點不太相同. 它記載了德國攻入波蘭的那些日子發
生的事. 給我們打開另一個比較中立冷靜客觀的筆記.
我寫這小文主要是介紹我處理紙本書的最新手段,即丟掉前,用掃描機
將書印成數據. 我目前仍存有一些捨不得扔的. 現在都可以扔了. 因
為掃一本書, 比較花工夫的是拆, 至于掃描, 一本書可能花不到二十
分鐘即完成.實在太捧了.
下面是我上網找到關于王長寶和她家人的介紹:
=========================================================
歐氛隨侍記介紹
讀逃難記(PC Home 個人新聞台)
遊記中最悽慘的是逃難記,近來讀褚威格 (Stefan
Zweig, 1881- 1942, 或譯作茨威格 )的自傳《昨日的世界》 (Die
Welt von Gestern) 與王長寶 (1908-1954) 女士的《歐氛隨侍記》
,感觸頗深。事實上,褚威格早在大戰爆發前就開始逃難了,由於他
是猶太裔的奧地利人,又反對希特勒,在 1933 年希特勒掌權後便離
開奧地利,進而遠走美洲避禍,先是到紐約,後又受邀到阿根廷與巴
西演講。褚威格對當時南美的印象很好,他寫道:
「這以後看到的阿根廷國土上的景像當然令人更加欣慰。那裡是另一
個西班牙;西班牙的古老文化在那一片新的、遼闊的、沒有流過血、
沒有被仇恨薰染過的土地上得到了保護和保存。那裡有豐足的糧食、
過剩的財富,那裡有無限的空間和未來的糧食。我感到莫大的愉快和
一種新的信心。幾千年來,文化不就是從一個國度傳播到另一個國度
的嗎?…巴西給我留下同樣深刻的印象,也給了我不小的希望。那片
得天獨厚的土地有著世界上最美麗的城市…在那裡,歷史被保存得更
加精心。第一次世界大戰帶來的野蠻還沒有在那裡侵入民族的風尚和
精神。人類在那裡和平地一起生活,他們懂禮貌,不像在我們歐洲,
不同種族之間的交往含著一種敵意。那裡的人不是由人們用荒謬的血
統論、種族論和出身論來劃分。」
然而,褚威格雖然得到肉身的自由,卻受到精神上的折磨,西班牙內
戰以及英法姑息政策所帶來一連串的壞消息,皆令他產生一種朝不保
夕的絕望感——
「但是旅行,繼續不斷地到另一個星空下、到另一個世界去旅行,不
等於擺脫了歐洲、擺脫了對歐洲的擔憂。…技術帶給我們的最壞的咒
語,莫過於它會阻止我們逃避哪怕只是一剎那的現實。…在佩爾南布
戈登岸的那一天夜裡,南方的十字星座就在頭頂,黑色皮膚的人群在
我周圍的街上行走,我感到疲勞不堪,忽然我在一張報紙上讀到轟炸
巴塞羅那和槍殺一位西班牙朋友的消息。那位朋友幾個月前曾和我度
過了愉快的幾小時。…無論是白天,還是黑夜,我總一直懷著痛苦的
憂慮思念著歐洲,一值想著在歐洲的奧地利…這大概就是一種狹隘的
愛國主義吧。但我知道,整個歐洲的命運全繫在那個小國家身上——
它恰巧是我的祖國。」
最後,奧地利被納粹德國併吞,褚威格成了無國籍的人,後來他雖然
申請到英國公民權,在美洲也書籍暢銷、受人尊重,生活不虞匱乏,
但當他開始真正地逃難:從英國倫敦逃到美國紐約,又從美國紐約逃
到巴西裡約的時候,他的知交好友不是流亡異國就是陷於亂邦,甚至
是生死兩茫茫。褚威格眼見自己親身參與建立的「文明世界」毀了,
當他得知新加坡被日本攻陷,在戰局最絕望的時候,他自殺了!他留
下了遺書,強烈表達了不自由毋寧死的抗議!
《絕命書》(Declaracao)
在我自願和神智清醒地同這個世界訣別之前,一項最後的義務逼使我
要去把它完成:向這個美麗的國家巴西表示我衷心的感謝。它對我是
那樣善良,給予我的勞動那樣殷勤的關切,我日益深沉地愛上了這個
國家。在我自己的語言所通行的世界對我說來業已淪亡和我精神上的
故鄉歐洲業已自我毀滅之後,我再也沒有地方可以從頭開始重建我的
生活了。
年過花甲,要想再一次開始全新的生活,這需要一種非凡的力量,而
我的力量在無家可歸的漫長流浪歲月中業已消耗殆盡。這樣,我認為
最好是及時地和以正當的態度來結束這個生命,結束這個認為精神勞
動一向是最純真的快樂、個人的自由是世界上最寶貴的財富的生命。
我向我所有的朋友致意!願他們在漫長的黑夜之後還能見得到朝霞!
而我,一個格外焦急不耐的人先他們而去了。
斯蒂芳.茨威格
1942年2月22日於彼得羅保利斯
王長寶的經歷並不輸給褚威格,她的父親王景歧(1882-1941)頗受陸徵
祥重用,自巴黎和會起便歷任中國駐歐洲各國使館的公職。王長寶亦
追隨父母親到歐洲留學,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大學完成政治學博士學位
(著有論文:Tsang Pao Wang, La femme dans la societe
chinoise : sa situation sociale, civile et politique (中國婦
女問題), Paris, A.-Pedone, 1933),並曾在課餘隨父母親遊歷西歐
北歐諸國,亦結交了多國的同學與朋友。所以她在歐洲逃難的感觸之
深刻、回憶承平時遊歷各地的歡樂、觀察戰爭與政治事態之精準,並
不亞於大文豪褚威格!
然而王氏一家真可謂時運不濟,王景歧時任波蘭大使,數年來懸而未
決的大戰正是在德國進攻波蘭時潰堤而至,《歐氛隨侍記》以逐日紀
錄的日記寫下了華沙圍城、波蘭淪陷、各國公使出奔丹麥、王氏一家
聽憑國民政府調度,輾轉於荷蘭、比利時、法國、瑞士的過程,戰火
追趕著他們,一國接著一國淪陷,最後王景歧大使因過勞而使舊病加
劇,病逝於瑞士日內瓦,竟埋骨於異鄉。
然而逃難才剛剛開始,回中國的旅途如此漫長,王長寶與母親輾轉從
「維琪法國」取道西班牙、葡萄牙,從里斯本搭船到紐約,再搭船經
巴拿馬運河越過太平洋前往新加坡,打算由東南亞尋路回中國重慶,
不料船行至夏威夷檀香山的港外,她們竟戲劇性地目擊了珍珠港事變
!彷彿遭到詛咒一般,繞著地球逃了大半圈後,又被另一頭的戰火燒
到。此後王長寶母女被困在夏威夷數週,又被迫搭船回舊金山,復乘
火車回紐約寄身,一等就是四年,直到日本戰敗的那一刻,才得以繼
續這趟苦旅,搭船回到了上海。然而,等待她們的又是新一波的國共
內戰...
逃難記中很意外地充滿了快樂的情節,戰亂的殘酷使往日和平的回憶
愈發珍貴,逃難者很自然地書寫著歡樂的往事,成為苦旅中最大的安
慰。而戰爭就是這麼荒謬,跨過國界,沒有戰爭的中立國食衣住行不
虞匱乏,節慶、宴會、郊遊一如往常,然而咫尺之外的戰爭國度哀鴻
遍野,富饒的歐洲頓時通貨膨脹、物價飆漲、百物奇缺、有價無市,
飛機日日轟炸,屍體曝於道旁,難民扶老攜幼從四處湧來,又流離輾
轉於四方。王長寶女士雖然堅持著走完全程,然而現代中國的不幸再
於戰爭似乎永無止境,她於民國四十三(1954)年病逝於上海,並沒有
隨母親和兄弟逃到台北,她過世的細節雖不可考,想必是很悽慘的故
事。
當第二次世界大戰,德軍挾雷霆萬鈞之勢,席捲歐陸時,王長寶女士
適侍親駐波蘭之華沙(乃父王景歧先生時任駐波公使),目睹大戰爆
發,於危急中襄助乃父護僑撤館,輾轉流徙,駕車避難,繞道德境,
遍歷丹麥、比、法、荷蘭、瑞典、挪威、瑞士諸國;其間經過,日有
記述。及老父在日內瓦沈痾不起,忍痛訣別;王女士遭此大變,著之
於篇,辛酸惋惻,不忍卒讀。後奉母返國,途經珍珠港,適逢日機偷
襲,硝煙彈雨,劫後餘生,目擊身受,寫來歷歷如繪。本書一編在手
,可為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史讀,亦可為外交軼事讀;至如旁及歐美
戰時風光,敘述弱小國家在強權侵略下,求容苟存,終歸慘遭覆國之
痛,又足為當代姑息取容者,引為殷鑒。
王長寶兄王季徵幼年時與父親一同在歐洲生活,中學畢業後考入北京
大學,先後獲哲學文學碩士、法學博士。其後又赴英國牛津大學學習
經濟學。回國後,曾擔任過交通部專員,交通部秘書、設計委員兼稽
核委員會秘書,以及川滇西路管理局專員,外交部禮賓司科長、幫辦
、專門委員、司長,東吳大學法學兼任教授等職務。
赴台後,歷任中華民國駐巴拿馬公使、兼駐薩爾瓦多公使、兼駐宏都
拉斯公使、駐黎巴嫩公使(後升任大使)、外交部顧問、駐利比亞大
使、駐中非大使、外交部研究設計委員、外交領事人員講習所教授、
考試院使領館人員特考典試委員等。
延伸閱讀:
斯蒂芳.茨威格,(Stefan Zweig),舒昌善、孫龍生等譯,《昨日的
世界》(Die Welt von Gestern),(北京:三聯,[1991]、1997)。
王長寶,《歐氛隨侍記》,(台北:三民,[1962]、1976)。
我要檢舉
【大紀元5月26日訊】(大紀元記者朱江報導)美國主流教育界對教師
要求甚高,得到格外禮遇和尊重屬鳳毛麟角。2009年四月,紐約華裔
教師黃蘭馨的退休典禮卻享有少有的隆重,梅格爾大學附屬中學為這
位華裔教師和另一位西裔同仁退休高規格舉辦了近百人晚宴。
近一個晚上,紐約教育局代表、學校校長威爾捨博士及副校長艾德黎
弗博士分別緻詞。艾德黎弗副校長讚揚世界公民黃老師踏遍世界,學
貫中西,黃老師是這所學校的中文創辦教師,如今發展到包括她在內
共有四位中文教師,也使該校成為全美非華裔學生學習中文人數最多
的公立學校。當晚對黃老師的禮遇和讚揚也為主流教育界華裔教師增
加了被認知尊重的基礎和自豪感。
這位年薪快趕上三位新教師的資深教師,習慣了常年每天六點前出門
去學校,晚間十點多才回來的披星戴月的生活。退休後,因中文教師
缺乏,她還應邀回校教授中文。歲月和辛勞沒有消磨黃老師的熱誠,
反而增添她更多的慈愛和爽朗。回顧黃老師的教學生涯,也許會為許
多家長們和未來的教師瞭解更多教育之道。
名門之後 外交官夫人赴美定居
聽黃老師淡淡回憶往事,才發現她和夫君王季徵先生的兩家祖父父輩
的故事也許更應記載在小說裏。黃蘭馨的祖父黃慕崧曾留學日英,為
中國陸軍大學和黃埔軍校創辦人之一,曾任代校長。黃慕崧於1929年
8月任參謀本部測量總局局長,被譽「中國軍事測量之父」,後任蒙藏
委負會委員長,廣東省政府主席,逝世後被國民政府追封為上將。
黃蘭馨的父親黃維恕曾任中將測量署長,還先後擔任中美合作航空測
量隊隊長。黃父留學德國柏林工業大學,在黃蘭馨出生後不久,日本
侵華戰火點燃,黃父旋即攜全家返華抗日報國。在保家衛國的烽火歲
月,母親曾背扁擔挑蘭馨去尋找父親。
在抗戰勝利後,從四川遷往南京,之後再遷往臺灣,黃父一直全身心
安排和運送那些國家重要精密設備儀器,黃母則帶幾個孩子輾轉遷移
,一個衛國一個保家,父母各自的承負,也許也為黃蘭馨獨立的個性
中增加了未來的參照。
畢業於東吳大學法律係的黃蘭馨在臨畢業時,因緣際會,認識了當時
中華民國外交部禮賓司長王季徵。王季徵也是外交世家,其父曾任波
蘭大使,王季徵一直在歐洲等國任公使,因母親身體原因,後期返台
盡孝。當時尚在大學就讀的黃蘭馨傾心王季徵精通七國語言,學養厚
,風度翩翩,待畢業後兩人完婚。後王季徵被外派擔任駐利比亞大使
,黃蘭馨也曾隨夫旅居利比亞一段時間。
七十年代初,由於中共恐嚇臺灣的言論和動作,臺灣民間開始出現遷
美移民。王季徵身為外交家在國際上始終維護中華民國尊嚴,與共產
官員的分庭抗禮也一直走在最前面。為了後代的未來,黃蘭馨在七一
年攜幼子來美,幾年後,夫君赴中非任大使,再將兩稍大的兒子帶來
,她也就開始了在美國撫養三個兒子們的生活,像當年父母一樣,伉
儷兩人一個盡忠衛國,一個育子保家。後因王季徵返台時猝逝,使得
他們母子更在美扎根。
放棄法律博士 轉學教育
曾在臺灣法律專業畢業的黃蘭馨先在曼哈頓一個律師事務所做法律秘
書的工作,也曾在家庭法庭和紐約最高法院擔任通譯員,也經營過禮
品店、花店,擔任餐廳經理、中英文家教及ESL的教師。在八十年代,
新移民大量遷居來美,看到大量的新移民孩子,黃老師說:「這些孩
子剛來,不懂英文,父母又要謀生存,也不太懂英文,自顧不暇,那
些孩子在美國上學有很多挫折,非常需要雙語幫助。」「為這麼多人
的孩子,我決定要讀教育專業。」她放棄了可以在NYU攻讀法律博士的
機會,選擇了最直接長期幫助家長孩子們的路--做教師。
為教而學的漫長之路
在美國做教師並不容易,要在大學選修很多學分,還要考不同程度的
教師執照,目前公立學校教師即使取得執照和教師資格都需要在五年
進修完碩士學位課程,取得碩士學位。
在近三十年前,資源缺乏還得獨立撫養三個孩子,黃老師學習的路程
更漫長,她先考上了兩年的有獎學金的教育碩士學位,她晚上上課讀
這個碩士專業,白天還要做法律秘書,她要大清早把孩子清晨送到學
校,下午接到中文學校念中文,把孩子送回去家後,再去上課。
黃老師獲得教育碩士學位後,通過考試取得小學教師的執照,又在杭
特學院進修科學專業課程,之後還考取了高中老師的執照。前前後後
,選修的學分高達100 多個,她也獲得了兩個碩士學位,所以如今工
薪待遇等同博士學位。在她學成後,也趕上前Sew and Park學校外語
專業(非英文選修課)的教師位置需要教師,黃老師就在該校擔任了
25年的中文教師。
兩年前因為中文熱,紐約公立學校陸續開設中文課,在擁有四千學生
的Sew and Park學校被教育局分成五所學校後,黃老師又被梅格爾大
學附屬中學聘請擔任三個班的中文教師。由於學生學中文興致高,校
長副校長重視中文教育,學校先後又增聘三位中文教師,如今該校變
成全美非華裔學生最多學中文的公立學校。
心系文化薪傳和道德熏陶
在退休晚宴上,也許是黃老師最輕鬆和欣慰的一夜。紐約教育教育局
官員介紹他在別的大學裏遇到的學生都記得教中文「你好」的黃老師
,他們對黃老師都是好評,留給他深刻的印象。
校長威爾捨博士將自己的孩子也送入該校中文班學中文,他致詞感謝
黃老師說:「我看到了她的熱誠承諾和她對孩子的奉獻,不管教學上
我們需要什麼,她都是給予而且給予更多。她的奉獻是難以言表的。
對於這一切,我們極為感謝。」
該校副校長艾德黎弗博士說:「黃老師是我們學校中文部的創辦教師
,現在我們有400多個學生,學中文的學生都通過了去年六月的紐約州
中文統考,她是我們的頂樑柱。她的心總是緊緊相連文化薪傳和道德
熏陶,在我看來,她的身上散發了一個教育家最好的特質。」
訂閱:
文章 (Atom)